李承乾思緒還沒跟上事態(tài)轉(zhuǎn)變。
按他的想法,李世民消氣后,雖不至于依法懲治李泰。
但定會將李泰攆出長安,趕回封地。
按律唐朝的皇子成年,即需前往封地就藩,不得長期滯留京城。
此時李泰已年滿十五,年前李泰就該準(zhǔn)備就藩事宜,此時已年末。
李世民卻毫無讓李泰就藩之意,甚至還讓李泰久居宮闈。
早在幾年前,李承乾就對李泰生出了戒備心。
李承乾覺得李泰是唯一能觸及他儲君位置的人。
他還以為今天心底要事能得以了結(jié)。
不成想在閻立德幾句慷慨言辭下,竟一整個峰回路轉(zhuǎn)。
就連李承乾都覺得,李泰那個壞心眼的胖子,身影都偉岸了幾分。
隨著李世民一聲怒斥,李承乾被打斷思緒,膝蓋一軟,撲通跪了下去。
“你管教弟妹無錯,錯就錯在你不問緣由,偏聽偏信,竟還誤導(dǎo)朕,你身為長兄如此行事,青雀兒受委屈事小,可作為儲君,來日你可知會因你的任性,導(dǎo)致什么后果!”
“兒知錯?!?/p>
李世民不講武德,為了減輕內(nèi)心譴責(zé),將鍋全甩給了李承乾。
李承乾心里委屈,但他不敢說。
李泰今日如此行徑,明明有緣由卻不第一時間與他述說。
皇帝質(zhì)問下也三緘其口,看來就是打算挖坑給他跳。
想明白李泰反常的緣由,李承乾恨得牙癢癢。
“朕知道,你自小就嫉妒青雀兒更受朕疼愛,青雀兒可是你一母同胞的親弟弟啊,你都已經(jīng)是太子了,還有什么可不滿?”
李世民何嘗不明白李承乾心思。
當(dāng)年李建成若有容人之心,如今還不知坐在皇位的是誰。
李世民長長嘆了口氣。
“承乾,回東宮將詩經(jīng)、尚書各謄抄一遍,再好好想想阿耶剛才與你說的話,去吧!”
李世民、長孫皇后對李承乾是給予厚望的。
對其管教相對李泰等人更為嚴(yán)格。
李世民對李承乾極為苛刻,更是立下許多的規(guī)矩。
李世民因當(dāng)年玄武門弒兄殺弟,留下不可磨滅的污點。
所以他對于自己的要求也是極為苛刻和嚴(yán)格。
希望后人在提起他時,光輝能夠遮蓋污點。
李世民完全是按照,他心中刻畫的最完美的帝王形象,去規(guī)范教育的李承乾。
此時李世民對李泰的寵愛除了親近,只體現(xiàn)在賞賜之物上。
多為金銀錦帛與名貴字畫,并無過分舉動。
所有越過李承乾的封賞,皆在貞觀十年之后。
一切都是在長孫皇后病死,李承乾最大的約束沒了,同時最堅固的保障也沒了。
加上李承乾瘸腿,對李泰受寵的嫉妒,導(dǎo)致李承乾行事作風(fēng)越發(fā)偏激,最后甚至是變態(tài)殘忍。
李泰受寵隨著李世民為敲打李承乾,到真正動廢黜之心,才變得越加夸張。
若說眼下李承乾最在意的事,就是李泰不去就藩。
李泰雖未按規(guī)矩就藩,但年齡更長的李恪至今也因李世民不舍未就藩。
只是李承乾除李泰,其余人都未曾放在眼里。
就在娶妻上,李世民也是精心為李承乾、李泰兄弟二人挑選。
李泰的正妃閻婉,祖上是皇族出身。
才貌出眾,與李泰有共同語言。
閻家在朝廷毫無根基,無法作為李泰與李承乾博弈的資本。
李承乾立了侯君集女兒為側(cè)妃。
侯君集此時是李世民最信任的將軍,是國公,是兵部尚書,是積石道行軍總管且手握兵權(quán)。
東宮的人員分配上,除了權(quán)臣就是大儒,甩了李泰不知道幾條街。
李承乾理解不到李世民的良苦用心。
李承乾本來就只是覺得委屈,但也不曾有其他過分想法。
不曾想李世民一番言論,令李承乾感到心寒。
原來他的父親什么都明白,什么都清楚,是知道他心里的委屈和擔(dān)憂。
如今更是將對李泰的偏愛宣之于口,更將他李承乾這個儲君的妒心,于皇后、公主、大臣、宮人面前撕開,宣之于眾,將他的尊嚴(yán)踩入泥中。
皇帝到底欲將他這個儲君置于何地?
李承乾告退,只是他心亂如麻,李承乾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出這立政殿的。
……
太極宮橫街。
“王府路遠(yuǎn),殿下還是坐馬車吧!”
李泰和橘井在前步行,護衛(wèi)與馬車在他們身后不遠(yuǎn)處,慢慢悠悠跟著。
“不急,人快到了?!?/p>
“殿下誰快到了?”
這時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從李泰等人身后傳來,馬蹄聲由遠(yuǎn)及近。
待快到眾人身邊時,馬上乘騎之人一勒馬繩。
奔馬立即前蹄高高抬起,后蹄蹬在地上,隨著一聲高亢的嘶鳴,穩(wěn)穩(wěn)停在當(dāng)場。
李泰不禁贊道:“好馬!”
馬上之人身穿光明鎧,身側(cè)配有千牛刀。
千牛衛(wèi)是皇帝李世民的貼身護衛(wèi)。
馬上千牛衛(wèi)飛身下馬,對著李泰拱手恭敬道:“圣人請越王殿下,速速回宮。”
李泰在橘井的攙扶下上了馬車。
他搞火墻、火炕與太子無關(guān),開始也沒打算坑太子。
搗鼓火炕、火墻,卻是為了延緩長孫皇后的死亡時間。
李泰雖是穿越而來,但原身的人生軌跡,已牢牢和他融為一體。
要不是李承乾發(fā)難他,李泰本不打算和李承乾這么早杠上。
剛來時李泰也抱怨過沒有系統(tǒng)。
不過他很快就發(fā)現(xiàn),自己大腦記憶優(yōu)于常人。
甚至可以說是過目不忘。
前世發(fā)生過的事,看過的每一本書,刷過的每一個短視頻。
所有內(nèi)容都牢牢的記在他的腦海中。
原身雖聰慧記憶力很強,但并沒有過目不忘的能力。
或許是老天爺給他的補償?
李泰并沒有過于糾結(jié)這些。
只是后悔,平時沒有多看些科普視頻,多學(xué)一些知識。
他把大多數(shù)時間都浪費在雪白和美腿之上。
王及帶著幾名小內(nèi)侍,在宮門口凍的直哆嗦。
見李泰下馬車,王及躬身親自迎了上去。
“見過越王殿下,圣人急召,請殿下隨奴婢回宮?!?/p>
“王翁辛苦。”
唐朝的宦官根本就不被當(dāng)人看。
李世民以史為鑒,自秦漢以來宦官名聲就臭了。
趙高于秦乃滅頂之災(zāi)。
后又有東漢十常侍亂政,再到南北朝時期。
李世民對于宦官厭惡態(tài)度明確,曾親口說過讒佞之徒,國之蟊賊。
可想而知,貞觀時期唐朝的宦官地位能有多低。
就算是王及這種李世民的貼身內(nèi)侍監(jiān),從三品的職位。
在朝臣那也沒少受白眼。
這一句王翁,王及感動的眼淚都要出來了。
越王李泰為人高傲,朝堂內(nèi)外人盡皆知。
別說他一個宦官,就是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李泰也不曾放在眼中。
若雙方在宮中偶遇,李泰也從不主動打招呼,如今竟能如此禮待自己。
王及思及此四周觀望一圈,隨即湊近李泰身側(cè),聲音細(xì)不可聞。
“殿下請當(dāng)心,太子當(dāng)眾被斥,走時面色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