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鈺比她想的還要高明的多。
她也明白朱標(biāo)為何能忍住不動了,肯定是產(chǎn)生了懷疑,派人去調(diào)查了。
想到這里,她抬頭問道:
“好一個遷都,你可調(diào)查出什么來了?”
朱標(biāo)點點頭,又搖搖頭說道:
“拱衛(wèi)司詢問了與他一起逃來的難民,可以確定他就是乞丐,之前一直在徐州一帶乞討?!?/p>
“不知道家人是誰,連姓名都沒有,年齡也是推測出來的?!?/p>
“馬鈺這個名字,是為了冒充您的親戚才取的?!?/p>
“去年跟隨難民隊伍南下,路上還大病一場,差點人就沒了?!?/p>
“據(jù)那些流民說,他病愈之后就像變了個人一樣?!?/p>
馬皇后眉頭皺起,竟然真的是個乞丐?
這與她所猜完全不一樣。
在她想來,擁有這份見識的,定然是大家子弟或者有名師教導(dǎo)。
只是因為戰(zhàn)亂才落魄至此。
拱衛(wèi)司的調(diào)查,卻推翻了她的推測。
可如果他真的是個乞丐,這番見識又是哪來的?
生而知之嗎?
朱標(biāo)繼續(xù)說道:“拱衛(wèi)司還重新審問了江寧縣的那些官吏,得知了更多細(xì)節(jié)?!?/p>
“他剛被抓進(jìn)監(jiān)獄,還沒等用刑就認(rèn)罪了?!?/p>
“江寧縣的官吏只以為他是個無知少年,并沒有過多防范?!?/p>
聽到這里,馬皇后察覺到了異常。
正常人面臨這種情況,肯定會喊冤的。
畢竟這是殺頭的大罪,不被酷刑折磨的受不了,是沒人會背這口黑鍋的。
他這么做,只可能是從一開始就很清楚自己的處境。
人家既然拿他當(dāng)替罪羊,就不可能再讓他活著走出來,反抗只會讓自己多受一些皮肉之苦。
所以,他沒有做任何無謂的掙扎。
但認(rèn)罪并不是認(rèn)命,他選擇與敵人同歸于盡。
于是他選擇了冒充皇親。
《(大明)律令》:詐稱皇親,罪同謀逆,誅九族。
這么大的案子肯定會震動朝野,皇帝必然會派人詳查。
到時候冤枉他的人都會被拖下水。
還有……
皇親也不是隨便就能冒充的,時機(jī)選的不對也不會成功。
如果他剛被抓就這么干,江寧縣的官吏肯定會讓他無聲無息的消失。
此事根本就傳不到朝廷耳朵里。
所以他才等到刑部清吏司復(fù)查的時候冒充。
清吏司的官員直屬刑部前途光明,與江寧縣的官吏沒有利害關(guān)系。
冒充皇親這么大的案子,他們不敢也不會幫對方隱瞞。
否則一旦事情敗露,他們也會被抄家滅族。
因此,此案才得以通天。
這種對局勢的精準(zhǔn)把握,面臨危險時的冷靜,在生死面前表現(xiàn)出來的決絕……
絕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更不可能是一個乞丐所能擁有的。
馬皇后心中不禁生出了強烈的好奇心,這個乞丐身上到底藏著什么秘密?
好奇心催使她再次翻動密報。
然后就看到了一個讓她震驚的東西。
丹書鐵券?
怎么可能,他是怎么知道的?
看到丹書鐵券四個字,馬皇后內(nèi)心無比震驚,甚至后背都有一絲發(fā)涼。
朱元璋確實有這個打算。
問題是,這件事情只有他們兩人知道。
談這件事情的時候,還特意將所有的內(nèi)侍都攆了出去。
而且兩人也只談了那么一次,就再也沒有說過此事。
馬鈺是如何知道的?
推測?
這不比遷都。
遷都之事雖然隱秘,但見識足夠是可以猜到一二的。
事實上朝中不少人都希望將京畿放在北方。
要不然朱元璋也不會這么快就決定去開封考察。
丹書鐵券不一樣,這與大局無關(guān)。
如果真是推測出來的,那意味著他對朱元璋有著極深的了解。
被一個來歷不明的人看穿一切,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