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晨霧初散時秋分過后第七日的清晨,山間彌漫著濃稠如乳的晨霧。
野菊的香氣在潮濕的空氣中流轉,清苦與甜香交織,
被山風裹挾著掠過青嵐村小學門前的青石臺階。這些歷經歲月打磨的石階,
每一級都泛著溫潤的光澤,仿佛承載著無數孩童的腳步與時光的痕跡。昨夜凝結的寒露,
化作晶瑩的水珠,靜靜趴在石板凹陷處,待初升的朝陽刺破云層,便折射出細碎而璀璨的光,
如同撒落人間的星辰碎屑。晨霧漸漸散去,陽光為石階鍍上一層金邊。沈清如踩著露水而來,
她裹緊身上那件早已褪色的藏青色外套,布料因頻繁漿洗而發(fā)硬,卻洗得干干凈凈。
懷里緊緊抱著一摞作業(yè)本,牛皮紙仔細包裹著邊角,顯得格外鄭重。為了這幾張牛皮紙,
她省吃儉用,攢了整整半個月的菜票,才終于從供銷社還了回來。她知道,
這些本子不僅是記錄知識的載體,更是山里孩子通往外面世界的橋梁。山風掠過,
帶著些許涼意,卻吹不散她眼中的堅定。清如輕輕推開教室的木門,晨光傾瀉而入,
照亮了斑駁的墻壁和擺放整齊的桌椅。她將作業(yè)本放在講臺上,每一本都碼放得整整齊齊,
仿佛在進行一場莊重的儀式。窗外,野菊在風中搖曳,花香沁入教室,
與書本的墨香融為一體,為這個偏遠山村的課堂增添了一抹獨特的芬芳。
清晨的第一縷陽光剛剛爬上青嵐村小學的屋檐,
教室的木門便發(fā)出"吱呀——"一聲悠長的呻吟。經年累月的風吹雨淋,
讓原本堅實的木門變得脆弱不堪,門框也在歲月的侵蝕下扭曲變形。清如小心翼翼地側過身,
將懷中的作業(yè)本緊緊護在胸前,生怕蹭到門框上翹起的木刺。她屏住呼吸,
輕輕轉動已經生銹的銅把手,老舊的合頁發(fā)出刺耳的摩擦聲,仿佛在訴說著這間教室的滄桑。
推開木門的瞬間,晨光如同潮水般涌進室內。窗戶上糊著的舊報紙被陽光照得透亮,
那些用《人民日報》邊角料拼貼而成的窗紙,在微風中輕輕鼓動,
仿佛無數只振翅欲飛的蝴蝶。透過這些斑駁的窗紙,陽光被切割成不規(guī)則的碎片,
在地面投下搖曳的光影。清如望著這些靈動的光斑,
恍惚間覺得它們像是被困在窗欞間的精靈,努力想要掙脫束縛,飛向自由的天空。
教室里彌漫著淡淡的粉筆灰氣息,晨光中,無數細小的粉塵在光束里上下翻飛,
宛如撒落人間的銀河。前方的黑板早已斑駁不堪,墨綠色的漆面剝落得七零八落,
露出底下灰白的木板。昨日的算術題還留在黑板上,歪歪扭扭的粉筆字在光影中若隱若現。
沈清如走上前去,手指輕輕撫過那些字跡,仿佛能感受到孩子們昨日做題時的認真模樣。
風從窗縫里鉆進來,掀起講臺上的作業(yè)本,紙張發(fā)出沙沙的輕響。清如趕緊將本子整理好,
用鎮(zhèn)紙壓住邊角。她望向空蕩蕩的教室,想象著再過一會兒,
這里就會充滿孩子們的歡聲笑語。窗外的野菊香氣順著風飄進來,
與教室里的粉筆灰、紙張氣息混在一起,形成了一種專屬于這間教室的獨特味道,
質樸而溫暖。晨光順著窗欞爬上斑駁的磚墻時,教室里驟然響起清脆的問候聲。"老師早!
"二十多個稚嫩的聲音如春日破土的春筍,此起彼伏地在狹小的空間里炸開。
三年級的孩子們端坐在長條木凳上,腰背挺得筆直,像是一排排沐浴在晨露中的小樹苗。
他們身上的藍布衣裳打著層層疊疊的補丁,經年累月的揉搓讓布料褪成淺白,
卻被母親們用米湯漿得筆挺,衣角袖口都透著一絲不茍的整潔。前排靠窗的位置,
扎著歪歪扭扭羊角辮的小花最是顯眼。兩根褪色的紅頭繩松松垮垮地系著,
幾縷碎發(fā)不聽話地垂在通紅的臉頰旁。此刻她圓溜溜的眼睛正緊張地往講臺瞟,
胖乎乎的小手在課桌下慌亂挪動——藏在書包里的烤紅薯還帶著余溫,
焦香混著柴火味正不受控地往外鉆。小花生怕被老師發(fā)現,急得鼻尖沁出細密的汗珠,
連耳朵尖都漲得通紅,活像只受驚的小兔子。教室后排,
虎頭虎腦的鐵柱突然打了個響亮的噴嚏,驚得窗邊糊著的舊報紙簌簌作響。
幾個孩子憋不住笑出聲,又怕被老師責備,趕忙捂住嘴巴,肩膀卻還在一聳一聳。
不知誰的木鉛筆盒"啪嗒"掉在地上,清脆的聲響打破了短暫的喧鬧。
陽光透過窗紙的破洞斜斜照進來,照亮了孩子們仰起的小臉,他們眼中閃爍的光芒,
比窗外野菊上的露珠還要清亮。整個教室彌漫著烤紅薯的甜香、油墨的淡香,
還有孩子們身上特有的皂角氣息,交織成一曲質樸而溫暖的晨歌。
2 教室里的晨光清如立在教室門檻處,看著眼前朝氣蓬勃的景象,
嘴角不由自主地泛起一抹極淡的笑意。這抹笑意像是深秋清晨草尖上的霜花,脆弱又珍貴,
在她常年素凈的面容上悄然綻放。她邁著輕盈的步子走上講臺,
小心翼翼地將懷中抱著的作業(yè)本放下。那竹制的講臺歷經多年使用,邊緣早已開裂,
露出粗糙的纖維,仿佛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布滿皺紋的手。她伸出手,
輕輕按住一本險些滑落的課本,指尖觸到竹面冰涼的紋路。教室里彌漫著清晨特有的氣息,
混合著孩子們身上淡淡的皂角味、烤紅薯的焦香,還有粉筆灰的清苦。
沈清如的目光緩緩掃過每一張仰起的小臉,那目光溫柔得如同春日的溪水,
輕輕漫過每一個孩子。角落的柱子又在發(fā)呆了。這個總愛咬鉛筆頭的男孩,
此刻正托著腮幫子,眼神飄向窗外。他今天的外套扣子系得歪歪扭扭,
最上面那顆扣進了第二個扣眼,衣襟皺巴巴地歪斜著。清如看著他,想起昨天家訪時,
他母親說最近農忙,家里實在顧不上照顧孩子。她在心里默默嘆了口氣,
決定課后要單獨和柱子聊聊。窗邊的二丫發(fā)現老師在看自己,立刻坐直了身子,
眼睛亮晶晶的。她今天特意在辮子上別了一朵新鮮折下的野菊花,
嫩黃的花瓣在晨光中輕輕顫動,發(fā)梢還沾著幾片細碎的草屑,像是不小心遺落的星星。
沈清如看著二丫得意又羞澀的模樣,心中涌起一股暖流。這些山里的孩子,哪怕生活艱苦,
依然能在細微處找到屬于自己的快樂。教室里此起彼伏的呼吸聲,孩子們偶爾的竊竊私語,
還有窗外山風掠過野菊叢的沙沙聲,共同編織成一首平凡卻動人的晨曲。沈清如站在講臺上,
看著眼前這一張張充滿希望的臉龐,忽然覺得,哪怕日子再清貧,
只要能守護這份純真與希望,一切都是值得的。清如將散落的鬢發(fā)別到耳后,清了清嗓子,
聲音里帶著清晨山霧般的濕潤:"同學們,今天咱們先學新課。"她轉身時,
衣擺掃過講臺邊緣的裂口,發(fā)出細微的摩擦聲。
竹制講臺的縫隙里還卡著幾顆去年的野菊花籽,此刻隨著她的動作輕輕晃動。
伸手去夠粉筆盒時,清如觸到盒底殘留的碎屑。盒身用廢棄的香煙盒糊了三層,
邊角處印著褪色的牡丹花紋。她拈起半截粉筆,冰涼的觸感瞬間從指尖蔓延開來,
恍惚間又回到今早去井邊打水的時刻——井臺結著薄霜,
鐵桶撞擊井壁的脆響驚飛了枝頭麻雀,刺骨的井水浸透粗布手套,
凍得發(fā)紅的手指攥著木桶提梁,連指甲蓋都泛起青白。粉筆灰簌簌落在洗得發(fā)白的袖口,
像撒了層細雪。清如踮起腳,在斑駁的黑板上寫下"秋天的田野"五個字。每一筆落下,
都要用力壓住打滑的粉筆,那些因常年勞作而布滿薄繭的指節(jié)微微發(fā)白。
粉筆在粗糙的黑板面劃出沙沙聲響,字跡邊緣泛起毛邊,
卻如同山間新犁出的田壟般規(guī)整有力。背后立刻響起窸窸窣窣的響動,
像是風吹過曬谷場的稻穗。孩子們忙不迭地摸索著掏出磨得發(fā)亮的鉛筆頭,
有的鉛筆短得只能用線繩纏在手指上,有的筆桿被啃得坑坑洼洼。前排的小花翻開作業(yè)本,
牛皮紙包邊的扉頁上,用藍墨水工工整整寫著"好好學習"四個字,
那是清如去年手把手教她寫的。鐵柱趴在桌上,把系錯扣的外套胡亂團在椅背后,
從書包里掏出塊破洞的橡皮,橡皮碎屑混著鉛筆灰,簌簌落在補丁摞補丁的褲腿上。
陽光穿過窗紙的破洞斜斜射進來,照在黑板新寫的字跡上,粉筆灰在光束里旋轉起舞。
沈清如望著臺下二十多雙亮晶晶的眼睛,突然覺得這深秋的寒意也不那么刺骨了。
她輕輕敲了敲黑板,聲音清脆:"同學們看,'秋'字左邊是'禾',右邊是'火',
就像田野里金燦燦的稻子,
在陽光下燃燒......"教室里只聽得見筆尖劃過紙張的沙沙聲,
以及沈清如輕聲領讀課文的聲音。突然,一聲沉悶的“咚”響如驚雷般炸響,
打破了這份寧靜。聲音是從第一排靠窗的位置傳來的,原本藏在課桌下的烤紅薯,
不知怎的掙脫了小花顫抖的雙手,咕嚕嚕地滾到了過道中央。晨光透過窗紙的縫隙,
溫柔地灑在紅薯上,將它烤得金黃發(fā)亮的表皮照得愈發(fā)誘人。
紅薯表面還冒著絲絲縷縷的熱氣,混合著柴火烘烤的焦香,瞬間彌漫了整個教室。
那香甜的氣息勾得人鼻尖發(fā)癢,幾個孩子不自覺地咽了咽口水。
全班同學的目光齊刷刷地聚了過去,原本專注的神情瞬間被好奇和驚訝取代。
坐在后排的鐵柱伸長了脖子,眼睛瞪得溜圓;二丫探著身子,
辮子上的野菊花隨著動作輕輕搖晃。小花的臉“唰”地一下變得通紅,眼淚在眼眶里直打轉,
她咬著嘴唇,雙手死死攥著衣角,身子微微發(fā)顫,眼看就要哭出來。她心里又羞又急,
生怕老師責怪,更怕同學們笑話。沈清如停下領讀,教室里陷入一片寂靜。
她輕輕放下手中的課本,走下講臺,每一步都邁得很輕,生怕嚇到了小花。彎腰撿起紅薯時,
溫熱的觸感透過指尖傳來,還帶著小花手心的溫度。她直起身,
目光掃過教室里一張張好奇的小臉,又看向滿臉委屈的小花,
嘴角勾起一抹溫柔的笑意:“別擔心,這紅薯看起來烤得可真好。下課咱們分著吃,
不過現在,要先把課文背熟,好不好?”小花驚喜地抬起頭,淚珠還掛在睫毛上,
眼中卻亮起了希望的光芒。其他孩子也興奮起來,嘰嘰喳喳地討論著下課分紅薯的事。
沈清如回到講臺,拍了拍手:“安靜啦,誰先背熟課文,就能先嘗一口熱乎乎的紅薯哦!
”教室里頓時響起此起彼伏的背書聲,比剛才更加認真、響亮,而那股誘人的烤紅薯香氣,
也似乎化作了學習的動力,縈繞在每個孩子心間。"沙沙——"教室里響起細密的翻書聲,
像是春蠶啃食桑葉。清如輕輕合上手中的課本,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窗外。
晨霧正從山坳間緩緩升騰,如同被風吹散的棉絮,漸漸露出層疊起伏的山巒。
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在晨光中舒展身姿,金黃的花瓣在秋風里輕輕搖曳,宛如一片燃燒的云霞,
又似波濤洶涌的金色海洋,隨著山勢綿延向遠方。風從窗縫里鉆進來,帶著野菊花的清香,
混著書本的油墨味,在教室里輕輕流淌。沈清如的思緒飄回到昨夜,煤油燈昏黃的光暈里,
她戴著老花鏡批改作業(yè),燭火在風中搖曳,將影子投在斑駁的土墻上。
當翻到柱子的作文本時,一行稚嫩的字跡映入眼簾:"我想走出大山,看看真正的秋天。
"那一刻,她握著紅筆的手微微顫抖,這個總愛咬鉛筆頭的男孩,
用最樸實的語言道出了山里孩子共同的渴望。此刻,晨光溫柔地灑在教室里,
照亮了孩子們認真的側臉。小花正皺著眉頭,咬著鉛筆頭思索;鐵柱挺直腰板,
大聲朗讀著課文,脖頸上的青筋微微凸起;二丫辮梢的野菊花沾著露水,
隨著她晃動的腦袋輕輕搖晃。陽光透過窗紙上的破洞,在課桌上投下細碎的光斑,
與孩子們專注的神情相映成趣。清如握緊了手中的粉筆,粗糙的觸感從指尖傳來,
提醒著她這三尺講臺的重量。山里的條件艱苦,教室破舊,教具簡陋,
但孩子們眼中閃爍的求知欲,卻比任何珍寶都要珍貴。她知道,自己手中握著的不僅是粉筆,
更是孩子們通往外面世界的鑰匙。那些藏在作文本里的夢想,那些晨讀時清脆的嗓音,
那些課間嬉戲時純真的笑臉,都是她要守護的未來。山風掠過野菊花叢,傳來陣陣簌簌聲。
沈清如深吸一口氣,轉身面向黑板,粉筆與黑板碰撞出熟悉的沙沙聲。在這偏遠的山村里,
在這間簡陋的教室里,她愿化作一盞明燈,照亮孩子們走出大山的路,
守護他們心中每一個珍貴的夢想。3 山里的希望這是她在青嵐村小學任教的第三個年頭。
初來那天,校長領著她穿過蜿蜒的山路,
指了指半山腰那座用土坯和茅草搭成的校舍:"咱們這兒一共四個年級,就三個老師。
"教室里的課桌椅高矮不一,有的用磚塊墊著腿,黑板擦一擦就簌簌掉白灰。
但當孩子們仰著曬得黝黑的小臉,齊聲喊出"老師好"時,沈清如突然覺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