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秭歸晨曦秭歸的清晨總是來得格外溫柔。當第一縷陽光穿透薄霧,灑在香溪河畔時,
屈府的后院已經傳來朗朗讀書聲。七歲的屈原跪坐在青石板上,面前攤開一卷竹簡,
稚嫩的聲音隨著晨風飄散:"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原兒,
又在讀《離騷》?"溫柔的女聲從身后傳來。屈原回頭,看見母親正提著食盒走來,
鬢邊的木簪上墜著兩朵新鮮的艾草花。"母親,先生說這是先祖的詩句,我想多學些。
"屈原放下竹簡,乖巧地起身迎接。母親笑著摸了摸他的頭:"先歇一歇,吃些點心。
你父親今日從郢都回來,說是要帶好消息給你。"屈原眼睛一亮:"父親要帶我去郢都嗎?
"這是他最期待的事情。郢都是楚國的都城,是他在書中讀到的繁華之地,
那里有巍峨的宮殿,有博學的學士,還有無數等待他去探索的知識。
母親只是神秘地笑了笑:"等你父親回來就知道了。"傍晚時分,
屈伯庸的馬車終于停在了屈府門前。屈原遠遠就看見父親下車,他迫不及待地跑過去,
卻在看到父親身邊的人時突然停住了腳步——那是一位身著深衣,頭戴高冠的老者,
雖然年事已高,卻依然身姿挺拔,目光如炬。"原兒,快來拜見左徒大人。
"屈伯庸笑著招呼兒子。屈原恭敬地行了一禮:"拜見左徒大人。
"老者慈祥地看著他:"不必多禮。聽聞小公子聰慧過人,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
"原來這位老者正是楚國左徒,掌管國家教育和外交的重要官員。此次他專程從郢都前來,
就是為了考察屈原的學問。在屈府的書房里,左徒大人開始了對屈原的測試。
他先是詢問了一些關于《詩經》和《尚書》的問題,屈原都對答如流。接著,
左徒大人又拿出一卷楚國的歷史典籍,指著其中一段記載問:"公子可知,
為何楚國先祖會選擇以鳳鳥為圖騰?"屈原沉思片刻,回答道:"鳳鳥是祥瑞之兆,
代表著光明與希望。楚國先祖以此為圖騰,是希望楚國能夠如鳳鳥般翱翔九天,永享太平。
"左徒大人滿意地點點頭:"公子果然見解獨到。老夫此行,正是受大王之命,
為王室學堂選拔人才。以公子的學識,明日便隨老夫前往郢都,進入王室學堂學習,
不知公子意下如何?"屈原激動得幾乎說不出話來。這是他夢寐以求的機會,
能夠進入王室學堂,就意味著可以接受最優(yōu)秀的教育,將來為楚國效力。"多謝大人!
多謝父親!"屈原連連行禮,眼中閃爍著喜悅的光芒。屈伯庸看著兒子,心中滿是欣慰。
作為楚國貴族,他一直希望兒子能夠繼承家族的榮耀,為楚國的興盛貢獻力量。如今,
這個愿望終于要實現了。次日清晨,屈原告別了父母,跟隨左徒大人踏上了前往郢都的馬車。
香溪的水依然在靜靜流淌,岸邊的艾草在風中輕輕搖曳,仿佛在為這位即將遠行的少年送行。
馬車緩緩駛出秭歸城,屈原回頭望去,只見父母的身影越來越小,最終消失在晨霧中。
他知道,這是他人生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前方等待他的,將是未知的挑戰(zhàn)與機遇。郢都,
這座承載著楚國千年榮耀的都城,正在向他招手。而屈原,
也將在這里開啟屬于他的傳奇人生。在前往郢都的路上,
左徒大人向屈原介紹了王室學堂的情況。那是楚國最高學府,
匯聚了全國最優(yōu)秀的學子和老師。在那里,屈原不僅能夠學習到豐富的知識,
還能結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王室學堂不僅教授詩書禮樂,更注重培養(yǎng)治國安邦的才能。
"左徒大人語重心長地說,"希望你能在那里好好學習,將來成為楚國的棟梁之材。
"屈原認真地點點頭:"學生定不負大人期望!"馬車繼續(xù)前行,車輪碾過青石板路,
發(fā)出清脆的聲響。遠處,郢都的城墻已經隱約可見,在朝陽的照耀下泛著金色的光芒。
屈原深吸一口氣,握緊了拳頭。他知道,屬于他的時代,即將開始。
第二章 郢都學府馬車緩緩駛入郢都城門,高大巍峨的城墻投下陰影,
仿佛要將渺小的凡人都籠罩其中。屈原掀開簾子,
望著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鱗次櫛比的商鋪,還有不時掠過天際的鳳鳥圖騰旌旗,
心跳不由得加快。這座城池的繁華遠超他在秭歸時的想象,空氣中浮動著香料與漆器的氣息,
街邊小販的叫賣聲中夾雜著各國商人的方言。王室學堂坐落在郢都西南角,
朱紅大門上雕刻著云雷紋,兩側石獅昂首而立。左徒大人帶著屈原穿過層層回廊,
眼前豁然出現一座四四方方的學宮。庭院中央是一座青銅水鑒,倒映著回廊飛檐,
二十余名學子正圍坐在水鑒旁的青石階上,聽一位白發(fā)老者講學。
“此乃《禹貢》中所載九州之圖,楚國居南,坐擁江漢沃野……”老者的聲音如洪鐘般響起,
手中竹杖輕點著地上鋪展的帛畫。學子們或低頭疾書,或皺眉沉思,無人注意到新來的訪客。
“這是屈氏公子,今后便與你們一同研習?!弊笸酱笕说穆曇舸蚱屏苏n堂的寧靜。
所有學子齊刷刷轉頭,目光聚焦在屈原身上。人群中站起一位身形修長的少年,
腰間玉佩隨著動作輕響:“在下昭雎,歡迎屈公子?!彼男θ轀睾?,
卻讓屈原莫名感到一絲壓迫感。學堂的生活很快步入正軌。每日破曉時分,
學子們便要在夫子監(jiān)督下誦讀典籍;巳時研習兵法輿圖;未時則聚在一起辯論治國之道。
屈原憑借扎實的功底與過人的悟性,很快嶄露頭角。
在一次關于“如何應對秦國東擴”的辯論中,他提出“聯齊抗秦,固本培元”的主張,
引經據典侃侃而談,連素來嚴苛的太傅都撫須贊嘆。然而,出眾的才華也引來了側目。
一日課后,屈原在藏書閣查閱典籍,忽聽得門外傳來議論聲?!安贿^是仰仗家世罷了,
真論本事……”“聽說他父親與左徒大人私交甚好,
這次入學怕也是……”細碎的話語像冰針般刺進耳中,他捏著竹簡的手指微微發(fā)白。
“不必在意。”溫和的女聲從身后傳來。屈原轉身,
看到一位身著素色襦裙的少女正抱著一摞竹簡,發(fā)間斜插著木簪,氣質清雅如蘭。
“我叫莫愁,常來此處整理典籍。那些人不過是嫉妒罷了?!彼龑⒅窈喎旁诎干?,
“公子若想查閱《三墳》《五典》,我知道藏在何處?!痹谀畹膸椭?,
屈原得以接觸到更多珍貴典籍。兩人常在藏書閣探討學問,
從《連山易》的卦象談到神農氏的農耕之法。莫愁雖身為女侍,卻對楚國歷史了如指掌,
常能提出獨到見解,令屈原大為贊嘆。時光流轉,轉眼到了端午時節(jié)。學堂放假三日,
屈原卻無心游玩。他獨自漫步至郢都郊外的汨羅江畔,看江面上已有百姓在練習龍舟競渡。
江水滔滔,裹挾著兩岸艾草的清香,讓他想起秭歸的家。忽有孩童嬉笑跑過,
手中系著五彩絲線,腰間掛著香囊,那模樣與他幼時別無二致。“屈公子!
”莫愁的聲音從身后傳來。她提著竹籃,發(fā)間換了新鮮的艾草:“今日學堂煮了角黍,
我特意留了些給你。”她將竹籃放在江邊大石上,取出溫熱的糯米粽,
“聽說公子家鄉(xiāng)在秭歸,那里的端午可是另有風俗?”屈原剝開粽葉,望著碧綠的江水,
思緒飄遠:“秭歸的端午,要賽龍舟、掛艾草、飲雄黃酒。父親說,
這是為了紀念一位投江的先祖……”他的聲音漸漸低沉,“可惜我至今不知那位先祖的故事。
”莫愁望著江面,輕聲道:“或許,公子將來會找到答案。”暮色漸濃,兩人并肩返回郢都。
遠處傳來陣陣鑼鼓聲,那是百姓在為明日的龍舟賽做準備。屈原回頭望去,
只見汨羅江在夕陽下泛著金紅,仿佛預示著他即將展開的波瀾壯闊的人生。
而他與莫愁的相遇,...第三章 朝堂初現轉眼三年過去,屈原已從初入郢都的青澀少年,
成長為王室學堂中最耀眼的學子。他的文章傳遍學宮,所論治國之策常被太傅當作范例講解。
這年開春,楚威王聽聞學堂中有如此英才,特下旨宣召屈原入宮面圣。宣召那日,
郢都的晨霧還未散盡。屈原身著嶄新的玄色深衣,跟隨內侍穿過層層宮門。
巍峨的章華臺在朝陽下泛著金光,檐角懸著的玉鈴隨風輕響,
叮咚之聲在寂靜的宮道上格外清晰。他手心微微出汗,想起臨行前莫愁送他的香囊,
此刻正妥帖地掛在腰間,散發(fā)著淡淡艾草香,這才稍稍鎮(zhèn)定心神。殿內,
楚威王高坐于鳳紋寶座,目光如炬地打量著階下跪拜的少年:“聽聞你對治國之道頗有見解,
朕問你,如今楚國地大物博,為何在與秦國的交鋒中屢處下風?”屈原挺直脊背,
聲音清朗:“回稟大王,秦國自商鞅變法后,法度嚴明,獎懲分明,舉國上下皆以耕戰(zhàn)為榮。
而我楚國雖廣納賢才,卻因舊貴族勢力盤根錯節(jié),政令難以通達地方。若想強國,
當從革新律法、選拔賢能、整肅吏治入手?!贝搜砸怀?,殿內頓時響起竊竊私語。
幾位老臣皺起眉頭,其中一人出列奏道:“大王,此子乳臭未干,竟妄談變法!
楚國祖制傳承百年,豈可輕易更改?”楚威王抬手示意眾人安靜,
目光仍緊盯著屈原:“依你之見,該如何選拔賢能?”“應打破門第之見,不論出身貴賤,
唯才是舉。”屈原直視威王,“可在各郡縣設立鄉(xiāng)學,選拔寒門子弟;朝堂之上,
也當以實績論功行賞,而非僅憑出身爵位?!边@番言論觸動了楚威王的心弦。近年來,
他一直為楚國積弊所困,屈原的建議恰似一劑良藥。當天,他便下旨任命屈原為蘭臺令,
負責整理典籍、參議朝政。成為蘭臺令后,屈原終日埋首于浩如煙海的典籍之中,
同時密切關注著朝堂動向。他發(fā)現,楚國雖表面繁榮,實則暗流涌動:貴族們爭相圈占土地,
百姓賦稅沉重;軍隊訓練懈怠,軍備陳舊。更令他憂心的是,秦國正不斷蠶食楚國邊境,
而朝堂之上卻無人提出有效對策。一日散朝后,屈原在回廊偶遇莫愁。
她如今已成為王后身邊的女官,神色間多了幾分沉穩(wěn)?!肮涌芍?,
那些老貴族正在暗中抵制你的提議。”莫愁壓低聲音,“前日昭雎之父昭文君宴請群臣,
席間多次影射變法會動搖楚國根基?!鼻站o腰間玉佩,沉聲道:“若不改變,楚國危矣。
我既受大王信任,便要迎難而上?!辈痪煤?,屈原向楚威王呈上了精心撰寫的《憲令》草案,
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限制貴族特權、鼓勵開墾荒地、加強軍隊訓練。然而,
這份草案甫一提出,便遭到了以昭文君為首的舊貴族的強烈反對。朝堂之上,雙方激烈辯論,
氣氛劍拔弩張。“屈子太過激進!如此變法,恐會引起國內動蕩!”昭文君氣得胡須顫抖。
屈原據理力爭:“秦國虎視眈眈,若再因循守舊,楚國遲早會被吞并!變法雖有陣痛,
但為了楚國長治久安,不得不為!”這場爭論最終沒有結果,楚威王雖認可屈原的主張,
卻也忌憚舊貴族勢力,只能將《憲令》暫時擱置。屈原走出王宮時,已是暮色四合。
郢都的萬家燈火次第亮起,他望著遠處的章華臺,心中五味雜陳。
這是他第一次直面政治的復雜與殘酷,卻也更加堅定了變革的決心?;氐教m臺,
屈原鋪開竹簡,借著燭火繼續(xù)修改《憲令》。窗外,端午將至,隱約傳來龍舟訓練的鑼鼓聲。
他想起三年前在汨羅江畔與莫愁的對話,或許,自己正在尋找的答案,
就藏在這條布滿荊棘的變革之路上。而前方等待他的,將是更激烈的斗爭,
以及命運的無情捉弄。第四章 荊棘變法春寒料峭的郢都,細雨如絲般籠罩著章華臺。
屈原跪在冰冷的青磚上,手中捧著修訂后的《憲令》,額頭沁出細密的汗珠。
楚威王端坐在蟠龍寶座上,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青玉鎮(zhèn)紙,
殿內寂靜得能聽見燭芯爆裂的聲響。"屈卿,昭氏、景氏等貴族聯名上書,
稱變法將動搖楚國根基。"威王的聲音帶著疲憊,"你且說說,該如何平息眾怒?
"屈原挺直脊背,聲音清亮如鐘:"大王!昔日吳起變法,南平百越,北并陳蔡;商鞅入秦,
使弱秦崛起為虎狼之邦。如今楚國若固守舊制,無異于坐以待斃!"他猛地掀開袍擺,
膝行兩步,"臣愿親自前往各郡縣,宣講變法要義,讓百姓知曉新法之利!"殿外驚雷炸響,
震得檐角玉鈴亂顫。屈原這番豪言壯語,卻讓幾位老臣面如土色。昭文君踉蹌著出列,
白發(fā)因激動而凌亂:"大王!屈原有心謀逆!楚國祖制豈容此子肆意踐踏!
"朝堂陷入激烈爭吵。屈原望著那些因私利而扭曲的面孔,
突然想起莫愁前日的警告——貴族們已私下串聯,
準備在郢都散播"屈氏妄圖架空王室"的謠言。他攥緊袖中的竹簡,指甲幾乎掐進掌心。
三日后,屈原帶著十余名隨從踏上征途。首站便是昭氏封地宛城。馬車剛駛入城門,
便見街道兩側擠滿百姓,有人舉著寫滿謾罵的白布,有人朝車隊投擲爛菜葉。
一名隨從正要上前驅趕,被屈原抬手制止。"且慢。"他走下馬車,任憑污水濺在衣袍上,
"鄉(xiāng)親們,可愿聽我一言?"人群漸漸安靜。
一位拄著拐杖的老漢顫巍巍開口:"聽說你要奪我們的土地?""老伯,
新法旨在丈量隱匿田產,讓真正耕種的百姓少交稅賦!"屈原展開竹簡,
"昭氏名下萬畝良田,卻只交著百畝的稅,而你們......"他指向遠處低矮的茅屋,
"耕種十畝地,賦稅卻要交去大半!"這話如巨石投入深潭。人群騷動起來,
議論聲此起彼伏。當夜,屈原在宛城驛站寫下密信,懇請威王派御史徹查昭氏田畝賬冊。
信箋墨跡未干,便聽得院外傳來喊殺聲。數十名蒙面人翻墻而入,火把將夜空照得通紅。
"保護大人!"隨從們拔劍迎敵。屈原握緊佩劍,
卻見為首的蒙面人突然摘下面巾——竟是昭雎。這位昔日學堂同窗眼神冰冷:"屈兄,
莫要執(zhí)迷不悟。"劍光交錯間,屈原后背被劃傷,鮮血浸透衣料。千鈞一發(fā)之際,
遠處傳來馬蹄聲,莫愁帶著王宮侍衛(wèi)及時趕到??粗乖谘粗械碾S從,屈原擦去嘴角血跡,
心中怒火翻涌:"昭雎,你可知私自動武是何罪名?""屈兄保重。"昭雎冷笑一聲,
率人消失在夜色中。莫愁快步上前為他包扎傷口,指尖微微發(fā)抖:"公子,
他們竟如此大膽......"這場刺殺并未動搖屈原的決心。他繼續(xù)輾轉于各郡縣,
每到一處便開壇講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新法。在西陵,他幫助百姓丈量土地,
將多征的賦稅退還;在云夢澤,他組織民眾疏浚河道,根治水患。漸漸的,
支持變法的呼聲開始在民間蔓延。然而,朝堂上的斗爭愈發(fā)激烈。昭文君聯合數位貴族,
以"蠱惑民心"為由彈劾屈原。楚威王在各方壓力下,不得不將《憲令》再度束之高閣。
消息傳來時,屈原正在漢水之畔查看堤壩。他望著滔滔江水,
忽然想起莫愁曾說過的話:"這世上最難渡的,不是江河,而是人心。"端午前夕,
屈原回到郢都。莫愁在宮門口等了他整整三個時辰,遞上一個精致的漆盒:"公子,
這是王后命我做的角黍,還有......"她壓低聲音,
"昭氏等人已與秦國使者暗中往來,恐怕......"話未說完,遠處傳來急促的腳步聲。
一名侍衛(wèi)疾步而來:"屈大人,大王宣召!秦國使臣已到郢都,揚言要楚國割讓商於之地!
"屈原握緊漆盒,指甲在盒面上留下深深的凹痕。他知道,真正的風暴,才剛剛開始。
而這個端午,注定將成為楚國命運的轉折點。第五章 聯齊之策郢都的議事殿內,
氣氛壓抑得讓人喘不過氣。秦國使臣張儀手持虎符,
趾高氣揚地站在殿中:"楚王若肯割讓商於六百里土地,秦王愿與楚國結盟,共伐齊國!
"楚威王眉頭緊皺,目光掃過群臣。昭文君立刻出列:"大王,此乃天賜良機!
齊國近年來屢屢挑釁,若能與秦國聯手......""荒謬!"屈原突然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