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射長空,不知所蹤——亨利?沃茲沃思?朗費羅.玩游戲,學(xué)名言。
游戲中當(dāng)完成箭術(shù)科技的研究之時,便會跳出來這么一句……名言?
由于先知自身英文水平的有限,再加上不知道原文的背景環(huán)境上下文……光看這么一句,
自然引來吐槽:我要這箭術(shù),有何用?也正因為有這句吐槽,
才使得這句話被先知記了下來——雖然自己翻譯的,與原意天差地別也不是不可能。
說不定,原本該是“林暗草驚風(fēng),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在石棱中。
”那般的味道。誰知道呢。.箭術(shù)起源不可考。世界各地都有各自的發(fā)展,
但大致可認(rèn)為是出現(xiàn)在6000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晚期。
弓箭作為一種有效的遠程彈射器具,作為武器,
其退出歷史舞臺卻只有區(qū)區(qū)百多年……至少在熱兵器成為主戰(zhàn)武器的時代,
華夏大地還一度曾保持著“騎、射”二法,
而對火器嗤之以鼻……直到被“撮爾小國”們摁在地上摩擦。
弓箭也就是到了現(xiàn)代才不行。漫漫歷史長河中,
它一直在生產(chǎn)生活戰(zhàn)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它也在時間沖刷下不斷的進化。
早期的弓箭,與后期成熟的弓箭會是一回事嗎?又可能是一回事兒的嗎?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催^制弓節(jié)目的先知,也因此,才有了改進的自信。
.箭桿欲改動之處,在于材料。當(dāng)前所用材料過于輕軟,雖不至于軟似柳條,
但掰彎毫不費力。如此軟的箭桿,無論是在激發(fā)、飛行,還是命中之時,
性能都好不了——軟面條兒,那來性能可言。但之所以一直在使用這種廢物材料,
不是因為沒人看到它存在的問題。實在是叫不得已而為之——這鍋,得由弓來背。
因為弓本身的性能問題,即便“張弓似滿月”,
實際上卻并不能給予箭枝提供多大的初始動能。一旦箭枝重量偏大,初始速度立刻低下不堪,
然后也就沒了射程與威力可言。減少箭桿直徑,
倒不失為降低重量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可這又不得不面對“箭細易折”的窘境。
重量與強韌,兩者的平衡并不是那么好把握的。歸根到底還是弓太差太軟的錯。
只要能讓弓“硬起來”,之后,箭枝也就能,也才能,“硬得起來”。
.先知解析村里制作的弓。弓體長約80公分(掛弦彎曲后長度更短)。
挑選長直且具備足夠韌性的枝條作為原料,兩頭刻槽,
掰彎后上弦;然后……這就算是完工了??偨Y(jié)歸納一下,這是一把單體短弓,
弓弦是用干草搓成,弓體除了那根圓柱形木頭,也別無他物……這制作工藝,忒次了。
核心問題:弓體太軟。因為軟,所以彈力不足。為了射擊前能蓄到足夠的“能”,
就不得不盡量開滿弓。然后,自然就遭遇到了新問題:弓體太短。因為短,
弓張得越開,拉距越大,弓體彎曲度隨之也越大。
曲度大且弓體不能折……于是在選材方面也就受到了限制。
在找不到“材料彈性好且韌性高”的情況之下,結(jié)果就只好,也只能是,“軟”了。
對于這塊的問題,
先知表示:若是能在一些關(guān)鍵部位用上牛角竹片之類的材料加以替代與補強,
哪怕是用細麻繩、絲線,甚至藤蔓之類的加以纏繞——改單體為復(fù)合,
當(dāng)能起到大用……可惜,光備料與原料加工,擱現(xiàn)在就不是什么容易事兒,
只能留待以后。比較現(xiàn)實的解決方案之一,則是加長弓體,
從而減少“滿開”時彎曲的程度,進而在選材上獲得限度放寬,
使目光可以轉(zhuǎn)向那些更為“堅挺”的木料。一般而言,材質(zhì)越硬的韌性越差,
弓體越長的杠桿作用也越強。一句話:搞得不好,照樣易折。但是。
好好看看老祖宗傳下來的漢字“弓”吧。之所以是類似數(shù)字3,而不是字母C,
本身就說明問題了:區(qū)分中央的握把與兩邊的弓臂。合適的形狀,
能獲得相當(dāng)?shù)牧W(xué)性能優(yōu)化。弓臂的形狀、厚薄、漸薄變化……都會影響性能,
不是隨便有個樣子就能有好效果的。性急吃不得熱豆腐的道理先知懂。既然不急于一時,
那做出樣品,指明方向后,就讓“專業(yè)人士”來接手吧。.弓體要加長,
弓弦也要跟進改動。棉線麻線就可以,牛筋更是上好的材料。只是,
村里主流還是依靠某種樹皮——也就是先知之前以為的那個草繩。
這種樹皮在之前登山時還特意觀察并采集過。優(yōu)點就在于其纖維長且質(zhì)地堅韌,
的確是一種不錯的素材。只是……哎,沒牛筋啥,先湊合著吧。對了,
好像有弓弦泡油一說……只是用什么油,又泡到什么程度,
植物纖維和動物筋腱是否都合適浸泡……同前,自有專業(yè)人士負責(zé)。
.專心搞研發(fā),時間總是過得飛快。
待得改良后的原型“硬”弓與“模塊化”木槍制作完成,時間未到斜陽西垂,
卻也差不多了。費時的原因,一個在于工具不行。開個箭槽,
有鋸子那可能也就幾秒鐘的事兒,如今卻只能一點一點磨。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奈何暫時真叫沒法子。再一個,終究是處于研究階段,
而不是進行具有成熟工藝的大規(guī)模生產(chǎn)。先知能指明研究方向,
甚至能輕易捅破那層“窗戶紙”。但對于現(xiàn)實,要實際研制樣品之時,
絕大部分地方還依舊是邊做邊摸索,不斷修改反復(fù),甚至返工重來。最后一個原因是,
先知沒手藝,倆小弟好些也只能勉強說得上“能用”……效率,不存在的。
好在一切還算順利。樣品很粗糙,也不夠牢靠,但作為展示品好歹能湊合。
這事兒真要成了,未來的正式產(chǎn)品,自有長老他們?nèi)ゲ傩摹?/p>
.時值族長帶領(lǐng)的狩獵兼探索隊返回,時機正好。于是先知聚集相關(guān)人等,
召開了“第一次信息溝通與新裝備試用”的碰頭會。會議上,
先由族長展示當(dāng)日收獲——新材料,是先知當(dāng)前最關(guān)心的地方之一。動物類的,
一只鹿型生物的蹄筋,與它分叉的角,被預(yù)定為弓弦和弓弰的測試用新材料,
交由相關(guān)人員負責(zé)加工和保存。其它略過不提。石材中,
除去被指定從礦點帶回的石灰石樣品,其它都是些村里平時不使用也不儲備的“廢石”。
能否變廢為寶,先知將留待會后檢查。至于重點提醒,沒抱多大希望,
卻又非常希望能找到的石炭,也就是煤,不出意外地……沒有找到——帶回的黑石頭,
一塊都不能燒。礦產(chǎn)這玩意兒,“是否存在”那叫是天注定;而“能否發(fā)現(xiàn)”,
則因為當(dāng)前不具備探礦技術(shù)和相關(guān)知識,只能全憑運氣。所以期望值原本就不高,
對先知而言自然也就談不上失望。這等事兒,想急也急不來。植物類,因為平時用得多,
族民也熟悉。這次,除了帶回一批“廢材”之外,
探索隊主要對樹脂樹汁之類的做了調(diào)查和采樣。這是為了尋找更好的黏著劑材料之外,
還懷著尋找橡膠、桐油、漆的念頭,哪怕它們暫時用不上。
結(jié)果……自然也是和礦石類的一樣:指定的沒有,其它的待檢。.會議第二部分,
重頭戲,新裝測試。當(dāng)族長抬手“嗖嗖嗖”將三支“前端烤火碳化并磨尖”的硬木箭,
“篤篤篤”釘入枯木——不止入木三分——之后,那看起來做工粗糙,式樣古怪的新式硬弓,
便立刻獲得了所有與會者的重視。在了解到這些改動什么用,
以及后續(xù)還能做哪些改動后,長老興奮地一拍大腿,
幾乎是吼著表示:一定盡快組織“老手”,進行生產(chǎn)和再改進。不管怎么說,
遠程打擊能力的提升,在當(dāng)前是非常重要的。它讓己方打擊之手能伸得更遠,
能夠到以前無法觸碰的距離。威力增強,也使得中體型甚至以上的目標(biāo),
也被納入弓箭的狩獵范圍。拋開這兩點,距離還能帶來額外的收益,
無論是多射一箭還是轉(zhuǎn)身脫離……距離就是應(yīng)變與準(zhǔn)備的,時間和機會。
.模塊化木槍的殺傷效果差強人意,“成本控制”則讓眾人眼前一亮,大感興趣。
不是無視了模塊化后的殺傷效果,雖然那個的確需要大改。但成本降低帶來的震動,
實在可以算是打開了一個新的世界。長老們激動到手抖,
紛紛表示:新式弓箭的遠程打擊,搭配上作為中距離、大威力、消耗型武器的“廉價”投槍,
定當(dāng)使我方實力大增、打獵必手到擒來……如是云云。因為說到了投擲,
先知順勢提了一下“投矛器”的概念和原理,也再次引來一片好奇與感嘆。
這讓先知好好體會了一把“在知識層面進行全面壓制”的優(yōu)越感和舒爽。
.兩件勉強能見人的武器展示完畢,先知再次拿出了新型鉆火器的未完成版。
核心部件,飛輪,沒完成。但這并不影響展示和說明。
先知臨時拼接捆綁幾塊木頭石頭做了個擺錘,一樣起作用。壓板也不是必要部件,
沒有就沒有了。將原本該系于壓板兩端的繩索纏緊后分持兩手,
然后往兩邊側(cè)下拉動……效果也是一樣的。只是期間出了故障,擺錘散了兩次,
直等老師傅出手,才順利生起火來。.展示和嘗試借結(jié)束,
眾人紛紛表示:測試品的性能,比之自己的(弓鉆法)要好——確實省力。
若是換用飛輪能帶來更好的效果,那么,十次呼吸完成生火,將成為可能。這點兒提升,
擱村里意義不大;但放野外環(huán)境,那節(jié)省下來的時間和精力就會顯得珍稀寶貴。
結(jié)論:總體來說,是個不錯的小工具,值得進一步嘗試。.再之后,
是關(guān)于防具的時間。這就沒有現(xiàn)成樣品了。全程主要純靠嘴說手比劃,
最多是在地上畫個示意圖。眾人對防御力的興趣,明顯不如之前的那些。
就目前而言,族人們所面對的主要威脅,是狩獵時遭遇的野獸。但是,
因為狩獵多處于自家熟悉或相對熟悉的環(huán)境之中,
陌生或有危險生物出沒的地方通常不會有人輕易涉足。畢竟在沒有做好萬全準(zhǔn)備,
沒有獲得足夠?qū)嵙χ沃埃粫p易涉險——這是狩獵的一條基準(zhǔn)線?!拜p率”的笨蛋,
早已被生存所淘汰,死絕了。至于意外遭遇和襲擊……意外客觀存在,但幾率不大。
獵人們又足夠小心謹(jǐn)慎,還本著安全第一大多能避則避了。必須面對獵物之時,
也主要依靠:保持安全距離攻擊,以及追殺。因此,對防御力的需求,
遠遠不及對于機動性的重視。說“無視”也并不為過。.對此,先知表示,
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有些不一樣了。狩獵隊要抽調(diào)好手,組建探索隊,并向四周發(fā)起主動探索。
是的,就像《文明》開局就要想方設(shè)法“探地圖”一樣,先知也是這般的打算。
探險隊遭遇危險后的第一選擇是回避,這個方針不會變。
但隨著活動范圍改變?yōu)槟吧鷧^(qū)域,意外事件必將增多。何況,危險不光只來源于動物,
草木山石都可能帶來意外。所以,先知明確指示:增強自身防御,
是必須得到充分重視滴。.當(dāng)前的防具性能太差。那種把獸皮往身上一裹,
最多稍加縫制的樣式,即不能提供多少防御性能,連覆蓋面積也偏少。行遠路,
特別是在窮山惡水間的行進,除了考慮防御性能,避免手腳頭臉被山石樹木劃傷鉤破,
也是必須重視的。
哪怕是族長那件“使用了兩張完整大黑狼皮制成的:狼頭一左一右籠在肩頭,
狼嘴束于胸口,狼身相交護住腰背,再包裹腹部,然后以狼尾環(huán)腰”的,全村最精良,
且充滿原始野性美的“高級皮裝”,也到了該強化升級的時刻。.除了這一些,
翻山越嶺行遠路時,對腿腳的保護必須予以“十分”的重視。
現(xiàn)有腳部裝備簡陋到不忍直視。.雜七雜八的節(jié)目看得多,是很有好處的。
說不得,該客串一回劉皇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