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是賈東旭去世之后,不論是易中海還是整個賈家都極有可能試圖讓他擔負起養(yǎng)老的責任,各種手段必接踵而來。
畢竟在已有合適人選如賈東旭的情況下,易中海已經(jīng)開始設(shè)法控制傻柱的生活資源;那么一旦賈東旭不在了,沒了養(yǎng)老安排的易中海必然會集中精力對付傻柱,采取更激烈的方法操控他的一切。
一想到未來可能出現(xiàn)的種種麻煩,何雨柱感到頭疼不已。
他明白,要徹底擺脫像原劇中的困擾,最好是不再繼續(xù)住在四合院里。
一旦搬出去,易中海等人就無法對他指手畫腳。
他不相信其他四合院的管理者都像易中海、劉海中和閻埠貴一樣難纏。
當然,人多的地方難免會有矛盾。
若是能帶著妹妹單獨住進一座小四合院就再好不過了。
此時似乎允許私人買賣房屋,這是一次寶貴的機會,何雨柱必須把握好時機找到一個合適的地方。
京城這么大,應(yīng)該不難找到一間適合的一進四合院。
何雨柱之所以傾向于買一個小四合院,是因為他深知未來的政策變化:房子買得越大,管理起來越復雜。
與其最終不得不把多余的空間租出去,還不如買一個小四合院更方便,這樣他可以名正言順地保住房子而不讓外人入住。
另外,現(xiàn)在的房價并不便宜。
相比之下,一進四合院較為經(jīng)濟實惠。
以當時的貨幣計價(與后來的兌換比例為一萬比一),二、三進四合院的價格動輒幾千萬,而一個較小的一進四合院只需幾百萬甚至一千多萬即可。
根據(jù)何雨柱的記憶,目前他手中有三百七十二萬五千多元的存款。
如果再賣掉現(xiàn)在居住的大主屋和妹妹何雨水的耳房,也能換得一筆可觀的資金。
加上這些錢,購買一個小四合院完全有可能。
至于他為何有如此多的積蓄,答案就在記憶中——最大的功臣是他父親何大清。
半年前離開時,何大清留下了三百萬現(xiàn)金給兄妹倆,還安排每月寄回十萬元生活費。
盡管他跟著白寡婦跑了,但對孩子的關(guān)懷并未減少。
何大清在傻柱和何雨水小時候曾辛苦拉扯他們長大,直到傻柱十六歲時再婚,卻因沒能抵擋得住誘惑離開了家。
臨走前,何大清不僅將四合院里的兩間房登記在了何雨柱名下,還給了他三百萬現(xiàn)金和譚家菜的傳世菜譜。
這證明何大清并沒有被愛情沖昏頭腦,而是有遠見的做了周密安排。
回憶往事,建國前的混亂時期使何大清一度失業(yè),后來婁氏鋼鐵廠重建后,婁董事聘請他做主廚,月薪幾十萬元,逐步積攢了這筆財富。
然而,何大清常飲酒的習慣還是影響了部分積蓄的保存。
從這些情況看來,留給孩子三百萬已經(jīng)非常難得。
考慮到前往異地創(chuàng)業(yè)需要資金,帶走五六百萬并不多。
不幸的是,之后的錢都被易中海報以各種理由扣下,否則兄妹二人不至于那么艱難。
因此,何雨柱覺得當下不是索回那筆被扣款的最佳時機。
畢竟才過了幾個月,并且軍管會也未必會因為金額不大而嚴懲易中海,至多批評教育而已。
既然如此,何雨柱決定繼續(xù)假裝對這件事一無所知,讓易中海繼續(xù)扣下何大清寄來的錢。
等到幾年后賈東旭出事,如果易中海還敢找上門來算計他,那么到時候何雨柱再一次性揭露易中海的丑行。
到那個時候,若易中海被舉報了,他就很難解釋清楚為何何大清寄回的錢是用于子女生活所需,而非自己代為保管。
在何雨柱搬離四合院時,易中海故意隱瞞不告訴他有這些款項的事,并且沒有歸還款項,任何人都會懷疑這是易中海私自侵占了這筆錢。
此外,多年來積攢下來的數(shù)目已經(jīng)相當可觀。
如果何雨柱追查責任到底,即便易中海運氣好逃脫重判,也至少會被判處十幾年的監(jiān)禁并進行勞改。
一想到此,何雨柱忍不住嘿嘿一笑。
這回易中海如果再想陷害他,何雨柱定要給這個老家伙一個深刻的教訓,以報原劇主角的仇恨。
此外,沒了他們的支持,那時賈家和秦淮茹的日子肯定不像劇中那般滋潤。
不過,以秦淮茹的容貌,即使她失去了依靠,也能找到許多愿意照顧她的男人,例如許大茂,以及她在車間未來工作中的工人們,還有未來的李副廠長等。
對于現(xiàn)在來說,何雨柱還是集中精力考慮如何與妹妹在這個年代好好生活更為重要。
至于早已離開的何大清,何雨柱現(xiàn)在的態(tài)度并非原主那樣的憤恨與怨氣,反而能理解他的一切行為。
畢竟到了這個年齡的男人多少有些放縱私欲;四十歲的何大清想要重新找個伴過下半輩子也是常情。
更何況,在何大清眼中,他對家人已經(jīng)是仁至義盡。
在他走之前,不僅將房子過戶到兒子名下,還留下了傳家菜譜和三百萬現(xiàn)金作為生活保障,以及每個月穩(wěn)定的生活費,并且替何雨柱找到了合適的工作,認為家里沒有了自己,子女也能生活無憂。
只可惜變化難料,加上何大清托錯了人,導致他的努力都白費,讓偽君子易中海坑苦了他的兒女。
說起失業(yè)問題,根據(jù)原主的記憶,何雨柱并沒有按照之后的計劃進入軋鋼廠上班,而是如今正在家中賦閑。
這也是因為在那個時代背景和婁氏軋鋼廠還沒開始公私合營之前,紅星軋鋼廠當然還沒有出現(xiàn)。
當時,由于1948年的京城戰(zhàn)爭動蕩,何大清就職的飯店因為店主遷至南方而停業(yè),所以他也因此失業(yè)。
而正值高小畢業(yè)的何雨柱成績不好,不愿上學并堅持要做廚師,故退學回家向父親學習廚藝。
那段時期,為了生計,何大清開始在家自制包子去街上銷售。
這也是何雨柱后來被稱為傻柱的原因之一——被傷兵追趕又被騙子騙了好不容易保住的包子,惹得何大清淡然惱怒。
京城解放之后,隨著富人紛紛悄悄逃走,一些出租屋的房主急著出售房產(chǎn)換取現(xiàn)款。
何大清了解到有一個之前吃他做菜的人打算以低價賣地上的四合院,并愿單間出售。
于是他抓住機會用積蓄買下了現(xiàn)有這處超過60平方米正房連帶十幾平方的兩間廂房。
對何大清來說,新政權(quán)并不會無緣無故剝奪這些房產(chǎn)。
因為他家世代為傭人家族,何大清了解政策傾向于保護貧民階層,所以他覺得這樣的交易是安全可靠的。
事實也證明,軍管會在查明了何家房屋的來龍去脈后,承認這兩間房確實是何家的私產(chǎn),并且根據(jù)何家先輩的情況,在劃分成分時將他們認定為三代雇農(nóng)。
同時,許大茂一家趁著這個機會購買了后院的兩間房子并搬入。
此外,劉海中和易中海兩家也做了同樣的選擇。
當然,不能忘記賈家,只是因資金不足,賈家只買到了東廂房的一間屋子。
之后還有一些原本故事中沒詳細介紹的人家也在這一時期購房。
四合院里的特別住戶非那位聾老太太莫屬。
在何家和其他人入住前,她就住在那里,并且居住著后院最寬敞、最好的兩間房。
至于她的詳細情況似乎無人知曉,因為她在家里鮮少露面。
易中海來到院子后不久,便安排妻子與老太太接近,漸漸使這位聾老太太變成了院子里尊敬的老祖宗。
彼時,她還尚未成為五保戶,至于將來她是如何被認定為五保戶的,則沒人能說得清楚。
據(jù)主人的回憶,自何大清的祖父時代起,何家世代為譚府做事,屬于家族世襲仆人的行列,也因此得到了譚家人極大的信任,并學會了一手好廚藝。
從前在舉辦宴會時,這些工作自然是交由家仆們負責的。
同樣,何大清從幼年就服務(wù)于譚府,他迎娶的妻子曾是譚府里非常親密的小丫鬟。
直到1937年由于戰(zhàn)事影響,京城里遭遇倭寇侵襲,因為一些特殊的原因,他帶著自己的小家庭離開了譚府。
然而這段背景究竟如何,何大清不曾告知他的子女。
從此,他進入了酒樓以烹制譚家名菜維持家計。
其間,他也不得不要為某些與敵為伍的人物做菜,這是那個時代的無奈現(xiàn)實,拒絕就意味著死亡。
再后來,大約1948年,某位富裕商人離城導致酒樓經(jīng)營困難,何大清因此失去固定職位轉(zhuǎn)而以街頭叫賣生計。
解放后他再次買了兩間房安居下來。
恰巧婁董事長所屬婁氏鋼鐵工廠重新開工需要一個有經(jīng)驗的廚房負責人管理職工食堂和接待工作,知悉何大清淡泊又精湛的手藝,特意延請其加入公司。
這樣的工作無疑是很好的,而且能夠穩(wěn)定地賺到更多的報酬,于是何先生便愉快地接受了邀請。
而何雨柱則繼續(xù)在家里鞏固廚藝基礎(chǔ),跟隨父親外出幫忙學習實際操作,抓住每一次實踐鍛煉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