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卑鄙的伎倆:趙普勝被坑計
在元末明初的歷史上,趙普勝是眾多閃亮將星中的一個,非常耀眼,但是和那些膽子大、夠義氣、性子直,武力值爆表但眼神不好的猛將一樣,在元末明初群星閃耀的時代,他的明亮注定像流星一樣,在爾虞我詐中活不過兩集。實際上,他在夏燮的《明通鑒》中確實只出現(xiàn)了幾次,在卷二中被陳友諒誘殺。
01趙普勝的生平簡介
趙普勝,擅使雙刀,故外號雙刀、雙刀趙云。男,漢族,安徽廬江人(元朝江淮行中書省廬州府無為州廬江縣),出生日期不詳。
熟悉元末歷史的人知道,名字中有個普的人很多,李普勝、鄒普勝、丁普郎、歐普祥、陳普文、項普略等。這是由于一直以來,彌勒教(或者叫明教,白蓮教,終明一世,都沒有逃脫白蓮教的陰影)在民間十分盛行,由于普通老百姓深受政府欺壓,也投訴無門,便有了宗教信仰,實是抱團取暖。一個叫彭瑩玉(即明教五散人之一)借機以傳教為名,廣受門徒,他早期的門徒多以“普”字命名,上面的那幾個“普”字輩的,都是他的信徒。
亂世中,像趙普勝這樣沒有背景的人,他的成長之路是注定的,也是唯一能夠有希望活得足夠久的。
趙普勝同其他的窮苦子弟一樣,從小飽受忍饑挨餓之苦,流離失所之痛,投入彌勒教門下后,便跟隨彭瑩玉散播教義,教化眾人,他名字中的“普”字,本來許就是有普度眾生之一。但是,迷信只能一時麻痹自己和民眾,長久的動亂,災荒年年,人民在立即死亡和轟轟烈烈地戰(zhàn)斗后死亡中做出了抉擇,紛紛揭竿而起,一時烽煙四起。
由于趙普勝其歷史定位一直保持在“賊”的定性上,元史不為列傳,明史更是不會將其編入史冊,故此他的生平事跡鮮有史料可考,也被湮滅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無跡可尋。他的存在,只是在太祖實錄、本紀以及其他戰(zhàn)將列傳的殘垣斷壁中尋找一二,其中還不乏為了渲染大明得國之正、大明將士智勇雙全等戲份,而刻意抹黑之嫌。所以,我們從歷史中了解到的趙普勝的生平事跡更是少之又少。
從有限的史料中,大致可以梳理出他的人生軌跡:
1352年,趙普勝配合徐壽輝攻陷太平等地方。7月(文中所用日期,除特別說明外,全部為農(nóng)歷紀法),趙普勝、周驢等據(jù)池陽、太平諸州郡。但是因為沒有長遠的計劃,這些地方都沒有守住。隨后,雙刀趙(即趙普勝)據(jù)含山(今安徽省含山縣),聚眾結(jié)成水寨,自稱彭祖家(即彭瑩玉的根據(jù)地)。
1353年前后,趙普勝同廖永安兄弟、俞廷玉負責等,擁水軍萬余、戰(zhàn)船千艘。
1355年5月初二,明太祖親自登船收巢湖水師。太祖使用離間之計,趙普勝中途變卦,投向徐壽輝。
1357年4月22日,常遇春派興國翼分院院判趙忠、元帥王敬祖等攻池州青陽縣。趙普勝出兵來拒,敬祖以數(shù)十名騎兵沖擊其陣,陣亂,乘勝追擊,大破趙普勝兵,攻克青陽縣,趙普勝敗走。
1358年正月,趙普勝配合陳友諒從安慶東門進攻,攻克安慶。并據(jù)安慶樅陽之水寨,窺探池州。
1358年4月初一,趙普勝按照陳友諒的命令,進攻池州,抓住并殺害守將樞密院判趙忠,池州被攻克。趙普勝派人守城,自己仍回樅陽水寨(可能是習慣水戰(zhàn),不愿意呆在岸上)。
隨后,趙普勝攻占了建德縣。守城元帥羅友賢退守祁門,收集精銳力量,在葛公嶺打敗了趙普勝,斬殺了他的手下萬戶汪彥章,趙普勝逃跑了,羅友賢再次占領建德。
1359年3月,陳友諒再次讓趙普勝進攻寧國太平縣(今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qū)及其周邊,并非太平府,太平府在今安徽省馬鞍山市和蕪湖市部分地區(qū),府治在今安徽省當涂縣),總管胡惟賢命令手下萬戶程允、義士汪炳(應該就是地方地主武裝)率鄉(xiāng)兵5000人,擊敗了趙普勝。趙普勝在敗退途中沿路攻擊慶陽、石埭等縣,僉院張德勝與其大戰(zhàn)于柵江口,打敗了趙普勝。
1359年4月11日,明太祖部隊收復池州。當時,元帥徐達擔憂趙普勝的侵犯,派遣院判俞通海等人前往攻擊,打敗趙普勝,俘虜將領趙牛兒等人。趙普勝棄船從陸路逃跑,徐達又擒獲部將洪鈞等人,并繳獲數(shù)百艘艨艟戰(zhàn)船,于是收復池州。
1359年6月,俞通海率兵攻擊趙普勝,不能勝之。明太祖提出通過離間之計,挑撥陳友諒和趙普勝之間的關系。
1359年9月初三,奉國上將軍徐達、僉院張德勝率兵從無為登陸,夜至浮山寨,擊退趙普勝部將胡總管,在青山將其打敗,追至潛山縣內(nèi)。
1359年9月初五,陳友諒計殺趙普勝。
02趙普勝的第一次被坑
《孫子兵法》說:兵者,詭道也。近代的為人說,不管黑貓還是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對付盟友,都可以無所不用其極,遑論敵人。
山洪爆發(fā)時,沒有一個水滴是無辜的。
趙普勝的這次被坑,主要源自幾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因為明太祖需要戰(zhàn)船,這是誰也無法改變的,包括太祖本人也無法改變。
這時,明太祖已經(jīng)攻克和州(今安徽省和縣)已逾4月。城中的糧食吃的差不多了(1355年正月,太祖因為滁陽乏糧,所以跟眾將官商量要去奪取和州。每次攻略其他城池的原因都是城中乏糧,可能是為了表現(xiàn),每一次功伐都總有一個迫不得已的理由,論證其發(fā)動戰(zhàn)爭的正義性吧。),跟手下的將領計劃要渡江,苦于手上沒有船只。
瞌睡來了,恰好就有人過來送枕頭。
廖永安、廖永忠兄弟,俞通海父子,趙普勝、李普勝師兄弟,本來依據(jù)巢湖水寨,擁兵自保。
但是因為和左君弼之間有一些齟齬,存在一些歷史遺留的問題。而左君弼長期占據(jù)廬州(今安徽省合肥市),剛好扼住了巢湖通往長江的通道咽喉,巢湖水師無法向外發(fā)展。
這時,明太祖的事業(yè)如火如荼,發(fā)展態(tài)勢相當?shù)暮谩?/p>
逼不得已之下,廖氏兄弟、俞氏父子就偷偷地從小路找到了太祖,并表達了投誠之意。太祖大喜:剛好準備計劃渡江,而巢湖水軍恰好來到,真是天助我也。
這個事情對于巢湖水師來說,是個天大的好事,抱了一條這么粗的大腿(此時太祖文有李善長、范常等,武有淮西二十四將,新得朱文正、李文忠、鄧愈、胡大海、馮氏兄弟、常遇春等,可謂武將如云,戰(zhàn)斗力極強。手握幾萬雄兵,初步估計是3萬以上,攻必勝、戰(zhàn)必?。朐趺茨媚笞缶龆疾怀蓡栴},況且今后跟著太祖,吃香的喝辣的,高官得做、駿馬得騎,前程似錦,好不快哉。
這時,太祖本應該趁勢將巢湖水師招為己用,可他為什么橫生枝節(jié),偏偏要對趙普勝下手呢?
首先,我們來分析下巢湖水師的武力組成。
第一支水寨兵團,是廖永安、廖永忠兄弟。這是大明功勛榜上排名最靠前的人物。實際上,他們一共兄弟五人,分別是廖永清、廖永寧、廖永堅、廖永安、廖永忠,加上父親寥旺,一共父子六人。寥旺護送太祖渡江后歸鄉(xiāng),不當官。老大廖永清的兒子廖升就是靖難之役中,首批殉難之臣。老二廖永寧早死。彭瑩玉起兵造反時,永安和永堅兩人擔任其萬戶。起義失敗后,廖永堅投奔陳友諒擔任參政。此時,永安與弟弟永忠,擁戰(zhàn)船千艘。
第二支水寨兵團,來自俞氏父子,即俞廷玉及子俞通海、俞通源、俞通淵組成的。這一支的人數(shù)也是比較多,也具有代表性,大概有千余眾。
第三支隊伍,趙伯仲和他的弟弟趙庸率領。人數(shù)大約不多,所以史書中沒有說具體的數(shù)字。
第四支隊伍,張德勝和華升率領。張德勝聚集義兵千余人,與廖永安俞通海等各率所部泊據(jù)巢湖,連結(jié)水寨以觀時變。
第五支隊伍,桑世杰率領。桑世杰招集義眾千余,歲甲午與巢人廖永安、俞通海、合肥張德勝各率所部泊舟巢湖,連結(jié)水寨,伺觀時變。這個有點像抄作業(yè)啊,寫書的人很敷衍啊。不過可能是囿于史料欠缺,勉強湊字數(shù)了。
第六支隊伍,華高率領。華高集義旅數(shù)百人,以甲午春與俞通海廖永安桑世杰等共入巢湖,連舟為寨。
第七支隊伍,趙普勝、李普勝率領。這股勢力不可小覷。雖然史書籠統(tǒng)計算總?cè)藬?shù)萬余,但是趙、李應該是巢湖水師中的主力,有著絕對的話語權。
第八支隊伍,金朝興率領。人數(shù)不多,可以忽略不計。
他們八支隊伍各自率眾泊舟巢湖,連結(jié)為水寨,阻擊盜寇。巢湖水師并不是一個統(tǒng)一的軍事集團,而是為了共同的目的——保家衛(wèi)土,抵御匪患以及妖人作祟、為禍鄉(xiāng)里而存在的,他們各成系統(tǒng),不過是一種戰(zhàn)略合作的關系。
但是,在多年的合作過程中,在與其共同的敵人——左君弼持續(xù)的戰(zhàn)斗當中,他們隱然已經(jīng)有一個比較信服的頭領——趙普勝。
一來,因為趙普勝號稱“雙刀趙云”,作戰(zhàn)勇猛,戰(zhàn)斗力極強,在亂世,強者自然就會由統(tǒng)治權。二來,隨著元政府統(tǒng)治的愈加腐敗,各地紛紛揭竿而起,而且風卷殘云般席卷江南的,多是以彌勒教為班底的紅巾軍。同為彌勒教徒的趙普勝、李普勝必然會有更多的盟友和資源,在巢湖水師中的話語權必然增加。三來,趙普勝、李普勝擁有的部署人數(shù)最多。從他配合天完政權一路攻城略鎮(zhèn)就可以看出,他有這個實力。
然后,我們來分析趙普勝站隊的方向。
趙普勝等“普”字輩師兄弟一直追隨彭瑩玉,因為彭瑩玉起義失敗后,各尋出路。趙普勝等只能在巢湖結(jié)水寨自保,伺機而動。但是,趙普勝一直關注著彭瑩玉的動向。后來,徐壽輝領導的天完政權一路攻城略地,勢如破竹,趙普勝配合著攻陷太平、池陽等地方。已經(jīng)基本上確定了,跟隨天完政權的方向。從史料中看,也確實如此,說是屯兵在黃墩的趙普勝,號雙刀趙,陰蓄異志。趙普勝一直就是要投奔天完紅巾軍,苦于左君弼一直困之。此次是個很好的機會,借助太祖神兵脫圍而出。如果能在投靠之前,納個投名狀,那更是再好不過。也許正是懷著這個心思,導致他臨時起意,意圖對太祖不利。最終導致李普勝被扔到湖里,自己也逃亡至陳友諒處。
最后,我們來看看太祖的個人想法。
趙普勝的這一系列心理活動,明太祖不得而知,他僅僅是按照自己一貫的思維模式和工作方式,對一切可能妨礙前途進程的人,實施毀滅性打擊。
從明太祖建國前后的一波操作來看,他是一個對權力非常迷戀崇拜,愿意用效率來換取服從的典型的專制的政治家。
作為一個政治家、軍事家,要說是野心家、陰謀家也罷,他們都寧可要一個聽話的、能力稍弱的手下,也絕不要一個能力極強、不聽指揮的強者。
趙普勝由于在巢湖水師整體兵力最多,個人戰(zhàn)斗力最強,便成為左右巢湖水師走向的關鍵人物。
即使他歸順了太祖,但是難保能夠令行禁止。畢竟,那些有能力的將領都是個性比較強的,不容易駕馭。何況他對天完政權有著天然的依附傾向。
所以,除掉趙普勝,是太祖收服巢湖水師的一個重要前提。
他是怎么做到的?
做這樣的事情,他并不是第一次。早在濠州時,對于彭大和趙均用的分化,他就已經(jīng)小試牛刀了。
這次,他準備利用一下左君弼。
左君弼這個人,比較復雜。他的一生都在與太祖抗爭,太祖也不知道為何,就是一直要抓住他而后快。這在后面,我們再說一說左君弼與太祖之間的故事。
左君弼,廬州(今安徽省合肥市)人。1352年的時候,群雄并起,揭竿造反。這個時候,左君弼和他的普字輩的師兄一起,追隨彭瑩玉。不過因為他入門較晚,所以名字中沒有“普”字。
有兩種說法都表示左君弼同巢湖水師之間不睦,時有齟齬,甚至刀兵相向,老死不相往來,一往來必是你死我活。
有很多史書顯示,左君弼與趙普勝、李普勝等有仇。從字里行間得出的原因是四個其中一個或者兩個,或者三、四者皆而有之。
一是左君弼的父親是元朝將領,趙普勝等隨同彭瑩玉開展反政府運動時,左父曾經(jīng)鎮(zhèn)壓過彌勒教眾的活動,甚至可能直接和趙普勝等人發(fā)生過正面沖突,從而結(jié)下了深仇大恨。
二是左君弼經(jīng)常騷擾巢湖水師。雖然師出同門,但是據(jù)廬州數(shù)年的左君弼,也是一個不安分的分子,他能夠在廬州盤踞多年,沒有被元政府攻擊,免不了和元朝廷以及各方勢力有著一些不清不楚的曖昧關系。同時,為了補充軍糧、兵餉,總免不了四處掃略。巢湖水域,資源豐富、物產(chǎn)繁多,肯定是他掠奪的重點區(qū)域,這其中多有沖突,也是理所當然之事。所以,巢湖水師向太祖納款的理由就是,為君弼所窘。
三是左君弼試圖吞并巢湖水師。元朝末年,烽煙四起,割據(jù)勢力層出不窮,各方勢力之間的征伐不斷。加之元廷也視情加以追繳,如果想要保證自己的勢力范圍不受到影響,就要不斷地擴充自己的實力。巢湖水師由于離廬州非常近,成為左君弼最先考慮吞并的勢力,也在情理之中。而且,當時,各方陸戰(zhàn)勢力強、水戰(zhàn)力量薄弱,如果能收服巢湖水師,就有問鼎天下的資格。左君弼可能沒有那么大的志向,但是,為了自保,他也會向巢湖水師下手。
第四個說法,覺得不是很靠譜,姑且一說。左君弼作為妖黨(很多官方的史書都說彭瑩玉率領的隊伍是妖黨),伙同作亂。為了保衛(wèi)家鄉(xiāng),巢湖水師與之作戰(zhàn),沒有打過左君弼,為其所窘。窘就是困等等意思,大概是被困在水里,無法上岸活動的意思。為啥覺得不靠譜呢,因為左君弼是妖黨,趙普勝和李普勝也是妖黨,同為妖黨,相煎何太急呢。不過,這也給出了一個信息,也許真正想攻擊左君弼的是廖永安等人,趙普勝兩人懷有二心,并不想與左君弼為難,以為可知。
所以,太祖就有了干掉趙普勝、李普勝等,嫁禍給左君弼的想法。他希望能夠通過派兵支援巢湖水師,逼迫左君弼和巢湖水師一戰(zhàn),太祖做壁上觀,等左君弼斬殺趙普勝、李普勝等。此時,雙方都是檣櫓之末,他再一舉奠定勝局。不過實施的時候,出現(xiàn)了一些變故。
事情的經(jīng)過大概是這樣的:
巢湖水師因為被左君弼迫害、阻撓、攻擊等等原因,打也打不過,逃也逃不掉。于是俞通海從一條秘密的小路找到了太祖。至于說,這次投誠行動,是八家共謀,還是除了趙普勝、李普勝之外的幾家圖謀,從秘密的小道是為了防左君弼,還是趙普勝等,就不得而知了。但從多方面的印證來看,趙普勝、李普勝還是同意的。但也不排除太祖為了防止非議,而故意將趙普勝叛逃、李普勝死的原因歸集于他們咎由自取,而不是太祖以怨報德、過河拆橋。因為,這樣的例子絕不在少數(shù),這不是太祖的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底線一旦突破,就不再有什么底線。這也是一代雄主所必備的個人素質(zhì)。
1555年5月的一天,這天狂風驟雨、陰風怒號,這天水高浪急。太祖親自去巢湖接收水師。廖永安、廖永忠及主將一起迎接。
太祖登上了水師舟船,出巢湖口,趁著大水,到達桐城水閘,這時已經(jīng)脫離元軍的控制范圍,但是還沒有進入長江。
元中丞蠻子海牙集合了大批的樓高的戰(zhàn)船,堵塞住桐城閘、馬腸河口(既然叫馬腸河,應該是很窄的地方),阻住了去路。
趙普勝、李普勝,一直懷有異志,一心想投效徐壽輝的天完紅巾軍。廖永安將情況報告給了太祖。太祖心中立馬就有了計較,似乎都不用費力思索,一石二鳥之計,就已經(jīng)在心中形成。
太祖對巢湖水師的諸將說道:“目前元軍人數(shù)眾多,來勢洶洶,他們船堅炮利,如果單靠你們,恐怕以卵擊石,不日將被殲滅,水寨則蕩然無存。不如等我回去,我和州勇士將近十萬,船只也有數(shù)千艘。屆時,里應外合,同破蠻子海牙?!?/p>
太祖實際的用意有幾個方面考慮:一是目前勢單力孤,可能會被趙普勝等留作人質(zhì),投獻元軍或其他勢力。二是他故意渲染元軍氣勢洶洶,使巢湖水師將領對自己產(chǎn)生依靠心理。并試圖通過搬取援兵,迫使巢湖水師歸順。三是他已經(jīng)想好,如何進一步渲染趙普勝等人背叛約定,并試圖抓捕自己投獻元軍的想法和行為,將自己立于道德制高點上,對叛逃者進行審判。
一番賣力的演說,加之自身實力擺在那里,太祖成功地回到了和州。
太祖馬上征調(diào)境內(nèi)所有的商船、漁船等一切可用的船只,讓所有的船只上面盡可能地多運載軍兵。
太祖帥兵再次來到趙普勝的駐地——黃墩。此次,太祖已經(jīng)事先聯(lián)絡并會晤了廖氏兄弟、俞氏父子、張德勝等諸將領。親自任命了廖永安為巢湖水師總制,弟弟永忠為副。其他水寨,各領其兵,各任其職。并且,上下有了默契,將趙普勝、李普勝的水兵收服后,進行分成。恰在此時,李普勝邀請?zhí)娓把?,太祖便有了計策?/p>
眾人都覺得這肯定是趙、李擺的鴻門宴,宴無好宴,讓太祖不要上當。太祖篤定地說:“前次他們已經(jīng)失去了對付我的絕好機會,如今,你們都已歸附于我,此刻大局已定,他們必不會愚蠢地要對付我。”
雖是如此,但是,太祖一向不打無準備之仗。還是分兵各處警戒。
此刻,便驚動了一向與左君弼保持曖昧,密切關注天完政權動向的趙普勝,他做出了一項決定,這決定不僅斷送了他最親密的兄弟的性命,也在不久以后,斷送了自己的性命。
太祖聽聞趙普勝已經(jīng)中途叛逃,火冒三丈,直接帶兵闖到李普勝的船上,并手下綁住了他,直接扔到了巢湖喂魚。
解決掉了不和諧的聲音,太祖便指揮部隊(主要還是巢湖水師)全力攻殺蠻子海牙。元軍的戰(zhàn)船高大長寬,進退非常緩慢,且缺乏靈活。 巢湖水師船小好調(diào)頭,往來如飛,左沖右突,指東打西,打得云軍暈頭轉(zhuǎn)向,大敗而退。
這時候元軍的船只仍然堵塞了入江口的狹窄處,導致太祖等人不得入江。恰在此時,由于連日的雨水,使得水勢大漲,滔天巨浪襲來,讓原來非常狹窄的通道變得寬敞異常,船只順利過嶺、過橋、過洞,到了和州。
有了巢湖水師的助攻,渡江之戰(zhàn)正式拉開了序幕,并且一舉拿下了牛渚磯,隨后下太平。為太祖定鼎南京打下了基礎。
03趙普勝的第二次被坑
這也是他最后一次被坑。
性格決定成敗。
他被坑死的最重要原因是他自己的性格,也是陳友諒的性格使然。
陳友諒、張士誠,很難說他們一無是處。畢竟在風起云涌的元末農(nóng)民起義浪潮中,他們雖不是最后的贏家,起碼,他們離成功最近,倒在了終點前的最后一道跨欄前。這個跨欄只能有一個人通過,他是明太祖朱元璋。
但是,無論從戰(zhàn)略眼光還是從對天下局勢的掌控,亦或是對天下的認知,對老百姓的期望,對封建地主的渴求,都不及太祖。這種認知,差之毫厘,則謬以千里。
張士誠和陳友諒,盤踞江蘇、湖廣之地后,沒有想著向元統(tǒng)治區(qū)擴張,反而是想著吞并農(nóng)民起義軍的地盤。這怎么不令人百思而不得其解。
一直以來,我們受孟子的那句“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nèi)也”的影響。無數(shù)政治家的理念都是:攘外必先安內(nèi)。因為很多時候,真正可怕的并不是自己的敵人,畢竟他們都是在明面上。而是盟友,他們背后的一刀必定插得又準又狠,又致命。
作為陳友諒的鐵桿,趙普勝一直是用來對付明太祖的急先鋒、馬前卒。
趙普勝從未有過從水軍向陸軍或者是水陸兩棲兵種的轉(zhuǎn)化,其攻略模式也非常簡單而且單一。
趙普勝一直是采取運動式的游擊戰(zhàn)的形式,對太祖轄區(qū)進行不間斷的侵擾。陳友諒很少賦予趙普勝組織一些大規(guī)模兵團作戰(zhàn)的大型戰(zhàn)役。不知道是出于對其忠誠還是能力的缺乏信任。每次戰(zhàn)勝或者戰(zhàn)敗,都必定四處游走,不會在一個地方駐防,一般都會回到他的水軍老巢——安慶樅陽,這不知道出于對外界一切不可掌控力量的不信任,還是呆在這里讓他特別有安全感。
太祖在分析了張士誠和陳友諒的性格特征,以及對自己的威脅程度,以及在面臨兩線作戰(zhàn)、敵對兩大勢力聯(lián)盟的情況下,是聯(lián)合出擊還是垂手觀望的判斷后,決定和陳友諒擇機決戰(zhàn)。
在決定了這一戰(zhàn)略目標的情況下,陳友諒的第一戰(zhàn)將——趙普勝,就又成了首先要被解決的第一目標。
讓我們將時鐘撥到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七月廿六,太祖親自領兵攻擊陳友諒。大軍第一個目標就是安慶。在此之前,這里的守軍將領正是趙普勝。回到至正十九年(1359年)九月乙未,陳友諒殺趙普勝的前夕。太祖皇帝做了哪些精準的判斷、考量和計劃。
趙普勝據(jù)守安慶,太祖手下眾將攻之不克,深以為患。太祖輕描淡寫地說:“趙普勝這個粗人,有勇無謀之輩,不足為患。陳友諒自恃兵多,驕傲自大,卻又忌憚屬下功高震主。對于這樣兩個人,我們只需要用離間之計,也就是一個人就能搞定的事情?!?/p>
可以看出,明太祖對于形勢的精準判斷,對人物性格的精確分析,那是相當?shù)牡轿弧?/p>
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這時候能跟太祖分庭抗禮的天下英豪不外有二:陳友諒和張士誠。連自己名義上的東家——韓林兒、劉福通,都已經(jīng)不是他眼中的對手。對不起,你還不夠資格。在明太祖有限的看得起的對手之中,確實沒有韓林兒和劉福通的影子,通讀整個《明史》,這兩個人在太祖的眼中就是個小透明,沒有任何溝通和交流,沒有交集。因為,并不需要。這就是雄才大略的太祖應有的霸氣。也許,在每一次面對皇帝圣旨時,太祖都會默念一遍那個耳熟能詳?shù)恼Z句:大丈夫?qū)幠苁苤朴谌艘?/p>
陳友諒絕對是一個勁敵,他的出身比太祖更差,他的先祖因為生活無計,便入贅陳家。從此失去了家族和姓氏,偽他人之姓,茍活于世間。出身雖然不行,但是其的陰險狡詐,卻使得他在徐壽輝統(tǒng)治下的天完政權如魚得水、如沐春風,游刃有余。他先后殺死了頂頭上司——倪文俊,帝國主宰——徐壽輝,沒有他不敢殺的人,也沒有他不敢做的事兒。
張士誠本是兩淮鹽運使司泰州濱海鹽場綱司牙儈(大約是個銷售業(yè)務經(jīng)紀人,將曬好的食鹽委托給人押運,或者是直接交付給從事官鹽買賣的鹽商)。張士誠此人心思比較活絡,就官鹽私鹽一起販賣,可能是在庫存中動一些手腳,造假賬,然后將公鹽弄出來,從中牟利。
鹽販子,這是官員和老百姓都很瞧不起的職業(yè)。史書上說他是個操舟運鹽的糙漢子,也是個無賴。因為工作和人品都不咋地,富人們都欺負他,有一個弓兵叫邱義的,屢屢侮辱他,他很生氣,有一天他帶這自己的3個弟弟以及同伙18人,盡殺邱義和他寫欺負過他的商家富人,并且一把大火把他們的家全給點了。
從此,張士誠正式走上了造反的不歸路。
每個人物的性格,都是和所處時代、環(huán)境等密不可分的。
陳友諒為人刻薄寡恩,對待上司、朋友、同僚、下屬,都沒有應有的感情和尊重,棄之如敝履。他雖然自己不忠,但是眼睛里揉不進沙子,卻容不得別人不忠。這樣的性格,注定了他的手下,必須是白紙一張,不能有一點瑕疵。這些都注定了很多人,都會走向?qū)α⒌姆疵妗?/p>
張九四(即張士誠,他弟弟張九六)輕財好士,仗義疏財,恨得人心??雌饋沓种毓蜒?,好像很有氣量的樣子。但是,他的缺點是缺乏對形勢精準的判斷,而且有種小富即安的想法,沒有遠大的政治抱負。處事優(yōu)柔寡斷。所處吳地,富庶安康,慢慢地開始奢侈享樂、懶于政事。
一段時間以來(1359年至1361年期間),太祖部隊與陳友諒、張士誠等部隊摩擦不斷,你功我一城,我掠你一地?;ハ嗑徛叵闹舜说膶嵙?,元廷樂見其成,坐山觀虎斗。于是,太祖下定決心,打破僵局。
一方面,陳友諒兵強馬壯,張士誠相對實力不足。從軍事實力層面上來看,攻擊張士誠是首選。
另一方面,張士誠地處江東,從地理位置來看,更加靠近與元政府的前沿陣地。從戰(zhàn)略角度上來講,可以替太祖抵御住來自元廷的正面壓力,不至于與元軍針鋒相對。
在開始這場戰(zhàn)爭前,正好李察罕(即察罕帖木兒,王保保的舅舅、義父,《倚天屠龍記》中的汝陽王)帶領他的義兵經(jīng)略山東,正好可以牽制住張士誠。太祖則遣使致書通好,達到與李察罕相安無事的目的。
兩者相權取其輕。這樣的情況下,就要看領導的精準的研判能力。太祖就是這樣一個對時局掌控性極強的人。他的看法是:
友諒性強悍,善用兵,士誠懦弱,不足慮。他認為陳友諒是豺狼之性,而張士誠是守門之犬。同時,太祖認為,“陳友諒據(jù)上游,張士誠據(jù)下游,如果攻張士誠,則陳友諒必循江而下,攻擊我軍。如果先攻陳友諒,則張士誠必不敢逆流而上,攻擊我軍。以張士誠游移不定的性格,即使做出這樣一個決定,也一定需要較長的時間觀察后才能下決心,到那時,已經(jīng)貽誤戰(zhàn)機,陳友諒必已經(jīng)被我軍拿下?!?/p>
太祖問計于劉基之時,劉基的看法跟他不謀而合,更是堅定了太祖先攻擊陳友諒的決心。
“士誠自守舊,據(jù)我上游,宜先圖之。陳氏既滅,張氏亦孤,一舉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業(yè)可成也?!碧娲髳?。
有時候,一場戰(zhàn)爭的成敗,也存在著變量,很多的偶然因素。作為一個偉大的政治家,有了70%的把握之后,剩余的就需要一場酣暢淋漓的豪賭來奠定勝利。生逢亂世,就不能守著一些死的規(guī)矩而墨守成規(guī)。這才是太祖為什么能夠成功的主要原因。
所以,一切的大前提都已經(jīng)設定的情況下,趙普勝的死,必然是無可避免。我們再看看太祖是怎么用一個人干掉一個戰(zhàn)斗力極強的悍將——趙普勝。就像將大象裝冰箱里一樣,太祖將這個過程分了幾步:
第一步,他們獲知趙普勝有一個門客,為普勝出謀劃策,趙普勝非常信任他、善待他。于是,便派人和這個門客交往。那時候,兵荒馬亂,物質(zhì)匱乏,收買之金銀財寶,贈送之名馬寶劍,邀飲之醇香美酒,請食之珍饈佳肴,誘之以國色天香、姹紫嫣紅,許之以功名利祿、高官厚爵,無所不用其極,門客旦夕則下。
第二步,故意寫信給門客,但是,假裝不相信,將信送到了趙普勝的手里。當然,書信的內(nèi)容很有講究,既不能很露骨地表達希望歸順太祖的意思,但也不能當做朋友間的一般交往,不摻雜任何政治色彩和個人立場。同時,還要兼顧趙普勝讀書少的特性,字里行間既要直抒胸臆又避免過猶不及。作為直男附體的典型代表,趙普勝發(fā)現(xiàn)書信不正常,必然要讓門客過來對峙。門客自然是寢食難安,既憂且懼,惶惶不可終日。無奈之下,只好投奔太祖而來。
第三步,作為趙普勝最信任的門客,趙普勝做的很多上不了臺面的事情,總是盡收門客之眼,藏于門客內(nèi)心。稍加威逼利誘,為了坦誠布公、表達對新主人的忠心,門客自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就算是趙普勝傾慕陳友諒的哪位姬妾嬪妃,也是竹筒倒豆子,和盤托出。獲得這些情報后,當然是做一些加工,寫成劇本,讓門客到陳友諒處,極盡詆毀趙普勝之能事。陳友諒本就是個疑心病極重的人,加之他之前已經(jīng)襲殺了既是自己老師又是自己上司的倪文俊,更是擔心手下人效仿自己、殺了自己。自此,疑心病已然從一棵小草,長成了參天大樹。
第四步,最后的試探。門客一邊不漏聲色地給陳友諒上眼藥,一邊出謀劃策,促成陳友諒出手。但是,趙普勝畢竟是自己手下最猛戰(zhàn)將,陳友諒如果盲目地殺了他,不僅淪為天下笑柄,也會使屬下心寒,同時喪失一名大將。于是,他派自己信任的人擔任使者,試探趙普勝的態(tài)度。趙普勝哪里知道這個平時兄弟前兄弟后的家伙,背地里已經(jīng)準備抄家伙。見到使者后,一番眼花耳熱后,開始自吹自擂,從跟隨彭祖參加彌勒教起義,到巢湖水師的崛起,再到一路幫助陳友諒攻城略地,居功至偉。絲毫沒有將陳友諒的指揮若定、運籌帷幄的領導才能大家吹捧。使者回去,揣摩陳友諒的心意,自是添油加醋,讓陳友諒惱火不已。
第五步,火上澆油。太祖讓徐達、張德勝自水路攻克無為州(今安徽省無為縣),然后由水路上岸,夜里突襲浮山寨(今安徽省六安市境內(nèi)),在青山打敗了趙普勝的部隊,追至潛山(今安徽省潛山市)。陳友諒派參政郭泰渡沙河逆流而戰(zhàn),張德勝大破其軍,斬殺了郭泰,一舉拿下。潛山之戰(zhàn)的失敗,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而這可憐的駱駝就是趙普勝。
至正十九年(1359年)九月乙未(農(nóng)歷二十日),陳友諒終于決定要殺死趙普勝。作為一個領導,處置將領當然要依據(jù)軍法。尤其是部隊剛剛打了敗仗,士氣不高的時候。趙普勝的勇猛程度是舉世皆知的,陣前無故斬殺大將,乃兵家大忌。陳友諒對于趙普勝是否背叛自己并沒有確實的證據(jù),也無法向其他將領交代。
但是,這個時候駱駝的稻草已經(jīng)落下,懷疑的種子已經(jīng)成長參天大樹,心中的怒意和殺意已經(jīng)無法遏制,他已經(jīng)不在乎其他任何人的感受,他必須要殺了這個可能背叛他的人,他眼中容不得半點沙子,無法容忍一絲一毫的忤逆和不恭順,他悍然拿起了已經(jīng)迫不及待的屠刀。這是他一生之中犯過很多錯誤中的最嚴重的一個,殺倪文俊,因為他阻礙了他前進的道路,他需要再亂世中揚名立萬,要博取功名,要實現(xiàn)人生價值,他陳友諒,是個強者,不能泯于眾人,如果前面有人擋住了他的路,神擋殺神,佛擋殺佛。而且,倪文俊自己也并不是什么好人,倪文俊為了更好地掌控徐壽輝天完政權,他在攻占了漢陽(武漢三鎮(zhèn)之一)之后,自己私自做主興建了皇宮,并將徐壽輝“迎接”到了漢陽,作為天完政權的首都。后來,由于權威日盛,終于相權和皇權之間產(chǎn)生了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倪文俊便試圖弒殺徐壽輝,自己當皇帝。不想,事情謀劃不周,失敗后逃亡黃州,后為陳友諒所殺。
但是,趙普勝作為武將,是名優(yōu)秀的戰(zhàn)斗機器,勇猛無敵,屢立奇功。尤其是水戰(zhàn)能力極其強大,屢次與徐達、趙德勝、張德勝等PK,雖然敗多勝少,但是屢敗屢戰(zhàn),十分頑強,太祖部將談到趙普勝,都有望洋興嘆之感。所謂“諸將患之”,說明太祖手下諸將已經(jīng)有了一種恐趙情結(jié),“雙刀趙云”并非浪得虛名也。
陳友諒殺趙普勝,用的只能是詭計。
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九月,陳友諒寫信給趙普勝,約定時間會師,商量下一步方略。趙普勝友好地進行了回信,并且保證按照約定部署。廿日,陳友諒沒有按照事先約定的時間,從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突然到達趙普勝駐防所在地安慶。趙普勝不疑有他,心情非常高興,命屬下烹羊宰牛(史書中特別提到趙普勝燒羊以待,可能是因為陳友諒特別喜歡吃羊肉吧,燒羊可能是一種特別的做法),并特地親自到雁汊(今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境內(nèi))迎接陳友諒。陳友諒不動聲色,自舟上等待趙普勝覲見。甫待趙普勝登舟上船,便有一群漢軍士兵將其五花大綁,陳友諒甚至連說也沒有說一句,當場喝令士兵將趙普勝亂刀砍死。一代悍將,就此殞命。
嗚呼!這是最好的時代,膽大敢為者,智絕慮遠者,皆得其所,或成就大位,或封將拜相,或封妻蔭子,成不世之業(yè)。這也是最壞的時代,爾虞我詐,奸狡詭譎,弱肉強食,這是強者的戰(zhàn)場,這是智者的戰(zhàn)場,這是不要臉的人的戰(zhàn)場。生逢亂世,逼良為娼,逼民為寇,逼忠者奸,不變化就火化。假使讓趙普勝得逢明主、所遇是人,未必不能名垂青史、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