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
元太宗孛兒只斤·窩闊臺此刻的心情可謂是五味雜陳,喜憂交加。
通過天幕,他知道了元朝的建立,可與此同時也知道了元朝短暫的百年國運。
“想我大元鐵騎縱橫天下,舉世無敵,無論是女真人建立的金國,還是漢人統(tǒng)治的南宋,皆非我們的敵手。
如此強盛之王朝,何以僅有短短百年的國祚?”
一旁侍奉的近侍別迭,立刻上前為主分憂。
“可汗莫要憂心,從天幕來看,日后造反之人必是那些漢人無疑!
這些漢人對于咱們大元而言,不僅毫無益處可言,反而會帶來諸多禍患。
他們生性狡詐,最善內(nèi)斗,南北兩宋便是最好的例子。
我們必須未雨綢繆,提前做好防備措施才行!”
聽到別迭這番話,窩闊臺精神一振,急切地問道。
“那依你之見,應當如何防范這些漢人?”
別迭臉上露出一抹兇狠陰險的神情,壓低聲音說道。
“臣以為,可以將漢人盡數(shù)遷往其他地方,讓他們集中居住,并由專人負責監(jiān)管。
但凡有漢人敢造反,盡誅之。
再將原本的耕地全部改作牧場,以供族人養(yǎng)馬放牛之用。
此外,漢人不可習文弄武,不可手持兵械,不可成群結(jié)隊行動,不可在夜間出行,不可入朝為高官......”
窩闊臺若有所思的連連點頭。
這時,一句激昂的唱腔將兩人注意力都吸了過去。
......
“雖英勇 怎提防 十面埋藏?!?/p>
【論洪武光勛 驅(qū)除胡夷克復中華】
——明朝建立 公元1368年
【揮師燕云復家】
【五出親征御駕】
——成祖即位 公元1402年
【驅(qū)虜效先帝 蒙塵北狩國勢日下】
——英宗即位 公元1435年
【廣開言 中興令主猶可夸】
——孝宗即位 公元1487年
【世宗不視朝 居西苑崇道誦法】
——世宗即位 公元1521年
【改革有叔大 賦役行一條鞭法】
——神宗即位 公元1572年
【怎奈敵天罰 天罰 天罰 天罰】
——思宗即位 公元1627年
【后金南略 民變摧垮】
——明朝滅亡 公元1644年
大明。
明太祖朱元璋,此時宛如一個剛知曉考試成績還算理想的考生一般,長長舒出一口氣來。
自家的大明朝,雖然比不上漢唐盛世的輝煌燦爛,但也絕對不像兩宋時期那般盡是屈辱。
成祖、英宗、孝宗、世宗、神宗、思宗。
再算上自己這位開國皇帝,竟然有七位皇帝登上天幕,如此數(shù)量,前面諸多朝代可是從未有過?。?/p>
正當朱元璋心中暗自得意之時,注意到了一個細節(jié)——成祖???
“朱標這個小兔崽子,他是要造反不成!”
朱元璋既欣慰又生氣,能夠被尊稱為“祖”,那就意味著自己這個兒子肯定是做出了一番事業(yè)。
后面的歌詞更是進一步印證了他這個想法。
另一方面,朱元璋卻是氣憤難平。
畢竟,“祖”這廟號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亂用的!
唯有那些真正開創(chuàng)了千秋基業(yè)的帝王才有資格享用此尊稱。
朱元璋腦海中猛然閃過一道念頭,難道說在自己駕崩之后,朝中發(fā)生了叛亂。
最終還是朱標力挽狂瀾,重新奪回了他朱家的天下,所以才會被后人稱為“成祖”嗎?
一想到這,朱元璋不禁心急如焚,恨不得穿越時空去弄個清楚明白。
這個問題剛剛解決,下一個問題接踵而至。
英宗,蒙塵北狩?
朱元璋心頭一震,很快在歷史的長河中找到了先例。
北宋欽、徽二帝不就是被金國邀請去“北狩”,難道自家也出了一個這般窩囊的皇帝?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大明并沒有因此就出現(xiàn)一個南明。
相比之下,后面的世宗不視朝,一心沉迷道術(shù),反倒顯得只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了。
最終,朱元璋得出結(jié)論,大明看來是亡在了民變......
哦不,是起義軍的手中。
他閉上雙眼,開始思索起來。
說起起義,自己可是再熟悉不過了。
當年,他為什么毅然決然地走上這條路,不就是因為在暴元統(tǒng)治下,貪官污吏橫行霸道。
那些被派遣到地方的官員猶如兇猛的老虎,對百姓肆意欺壓剝削,使得黎民蒼生苦不堪言,毫無生路可言。
還有那些惡吏,硬生生將他逼入了絕境,奪走了他雙親的生命。
正因如此,自己才不得不奮起反抗,領著萬千窮苦大眾揭竿而起。
朱元璋猛地睜開眼,眼中殺意洶涌澎湃。
天下貪官污吏者,皆不可留!
明末。
“大明亡了……大明亡了??!
大明,真的要亡了!”
明思宗——崇禎皇帝朱由檢此刻雙眼失神,口中不停地喃喃自語,整個人狀若瘋癲。
曾經(jīng)輝煌的大明王朝,如今卻要在他的手中走向覆滅,這對朱由檢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到無法承受的打擊。
那種感覺,猶如五雷轟頂一般,讓他的心靈徹底崩潰。
自朱由檢登上皇位以來,各種天災便如潮水般洶涌而至。
先是持續(xù)多年的大旱,使得無數(shù)農(nóng)田顆粒無收,百姓饑腸轆轆。
緊接著又是鋪天蓋地的水災,淹沒了大片肥沃的土地和村莊,人們流離失所。
隨后而來的蝗災更是雪上加霜,遮天蔽日的蝗蟲將僅存的一點莊稼啃食殆盡。
狂風肆虐,摧毀房屋無數(shù),瘟疫橫行,奪走了大量生命;就連大地也時不時地顫抖,引發(fā)地震。
短短幾年時間里,這些災難竟是輪番上演,沒有一刻停歇。
而外部,建奴虎視眈眈,不斷侵犯邊境,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內(nèi)部則是農(nóng)民起義風起云涌,李自成等義軍領袖率領著窮苦大眾揭竿而起,反抗朝廷的暴政。
面對如此內(nèi)外交困的局面,朱由檢感到深深的絕望和無助。
他曾試圖力挽狂瀾,日夜操勞,殫精竭慮,但一切努力似乎都只是徒勞。
朱由檢只覺得自己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
就在前幾日,為了給邊軍籌集軍費,他這位大明皇帝,放下尊嚴,在朝堂上親自開口向群臣借款。
并鄭重其事地以皇帝之名承諾,日后必定如數(shù)歸還。
然而,令他沒想到的是。
那些平日里口口聲聲說要為國盡忠的大臣們,此刻卻一個個哭窮喊冤,紛紛表示自家貧困潦倒,實在拿不出錢財來支持邊軍。
就連自己的岳父——國丈周奎,也是冷眼旁觀,絲毫沒有要捐錢的意思。
最終,還是內(nèi)閣首輔魏藻德率先打破僵局,勉強捐出了五百兩銀子。
有了他的帶頭,其他大臣這才像擠牙膏似的,零零散散地跟著捐了一些銀子。
等到統(tǒng)計完畢,所得銀兩總數(shù)不過數(shù)千兩而已。
這點微薄的數(shù)目對于龐大的軍費開支來說,簡直就是杯水車薪,又能起多大作用?
朱由檢心中清楚得很,這些大臣們怎么可能真的如他們所說那般窮。
但現(xiàn)在的他就如同一個雙目失明的盲人,根本無從知曉究竟誰家富裕,誰家拮據(jù),誰心懷奸詐,誰又忠心耿耿!
更為棘手的是,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大多都是東林黨一系的人。
即便他貴為皇帝,面對如此錯綜復雜的局勢,也不敢貿(mào)然對這些臣子下手!
朱由檢不禁捫心自問,自己到底做錯了什么,以至于落到今天這般田地。
這十余年間,他先是鏟除了權(quán)傾朝野的魏忠賢及其閹黨勢力,然后重用袁崇煥,委以守衛(wèi)邊疆的重任。
依靠德高望重的孫承宗,將軍事大權(quán)交托于他,后又啟用能征善戰(zhàn)的盧象升,讓其領軍出征,最后大膽起用孫傳庭,期望他能夠力挽狂瀾。
此外,頻繁更換內(nèi)閣大學士多達五十多人,巡撫和總督換了十幾位之多,就連內(nèi)閣首輔都走馬燈似的先后任命了十九人之眾。
如此勤政,難道都是錯的嗎?
想到大明要亡在自己的手里,崇禎一時間萬念俱灰。
這讓他如何去九泉之下見列祖列宗,如何去見皇兄,又如何對得起他的那句。
“吾弟當為堯舜!”
......
【天壇祭 定鼎以綏中華】
——順治入京 公元1644年
【康乾盛 隆極紛奢養(yǎng)乏】
——康乾盛世 公元1661年
【嘉道衰 列強予奪生殺】
——嘉道中衰 公元1796年
【飄搖圖存遲變法】
——百日維新 公元1898年
【千年帝制散成沙】
——宣統(tǒng)退位 公元1912年
此言一出,其震撼程度不亞于一道毀天滅地的神雷驟然劈落。
所經(jīng)之處,無論是各朝各代高高在上的皇帝們、還是那些滿腹經(jīng)綸的文人士大夫,亦或是戰(zhàn)功赫赫的武將們,無一不被震得外焦里嫩。
對于這些身處統(tǒng)治階層的人們來說,“帝制”二字猶如神圣不可侵犯的信仰基石。
而如今,有人告訴他們,這塊基石分崩離析了。
這種沖擊就像是有人突然揭示了一個被深埋已久的禁忌秘密,讓他們感到茫然失措,難以置信。
與上層社會截然不同的是,生活在民間的平民百姓對此卻顯得不以為然。
對他們而言,所謂的“帝制散成沙”似乎只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與自己的日常生活并無太多關聯(lián)。
畢竟,在漫長的歲月里,他們一直處于社會底層,飽受苦難和壓迫。
對于國家政治制度的變革,他們或許更多地是抱著一種旁觀者的心態(tài)。
相較于關心那遙遠的權(quán)力更迭,老百姓更在意的是明天餐桌上是否能有一頓飽飯,孩子們能否穿上暖和的衣裳抵御嚴寒。
在他們眼中,柴米油鹽才是真正關乎生計的大事,至于誰來坐天下,那不過是權(quán)貴之間的游戲罷了。
大秦。
始皇帝嬴政那張威嚴的面龐上,此刻滿是詫異之色。
“竟然連帝制都沒了嗎?”
不過片刻之后,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便迅速恢復了冷靜。
他回想起周朝實行的分封制,那曾經(jīng)盛極一時的制度,不也是只傳承了八百年便被自己親手廢除了嗎?
而由他所開創(chuàng)的帝制,竟能被后世沿襲使用數(shù)千年之久,如此成就,或許也應當知足了吧。
可盡管如此,嬴政的內(nèi)心深處仍有一絲難以言喻的失落和難以置信。
透過天幕上那一句句激昂的歌詞,他仿佛看到了幾千年來無數(shù)英雄豪杰為爭奪這個位置而浴血奮戰(zhàn)、舍生忘死的場景。
皇帝之位,至高無上,權(quán)力無邊。
真的會有人能夠拒絕坐上這個位置嗎?
想到這,嬴政突然間領悟到了什么,心境豁然開朗起來。
這短短一首歌的時間里,他親眼目睹了無數(shù)朝代如流星般劃過天際,興起又衰落,更替不止。
甚至連他一手創(chuàng)建的帝制,最終也淹沒在了歷史的洪流之中。
時光匆匆流逝,如同白駒過隙,轉(zhuǎn)瞬即逝。
在這漫長的歲月長河中,無論是人還是物,又有誰能夠抵擋住歷史滾滾車輪無情的碾壓呢?
他嬴政不行,強大的大秦帝國亦無法做到永恒不變。
......
【迎科學民主】
——新文化運動 公元1915年
【五四風雷發(fā)】
——五四運動 公元1919年
【燎原星火煥 紅船啟日華】
——中共成立 公元1921年
【兄弟執(zhí)一劍 誓師破軍閥】
——北伐戰(zhàn)爭 公元1926年
【南昌煙未散 】
——南昌起義 公元1927年
【驚聞九一八】
——九一八事變?。?! 公元1931年
【踏征程萬里 扶將傾之廈】
——長征 公元1934年
【蠻夷濺血地 神州同披甲】
——七七事變 公元1937年
【逐寇復河山】
——日本投降 公元1945年
【 解放綻朝霞】
——解放戰(zhàn)爭 公元1946年
【一唱天下白 醒獅屹華夏】
——新中國成立?。?! 公元1949年
天幕上出現(xiàn)一位慈祥的老人,他溫和地說道。
“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
但是歸根結(jié)底是你們的?!?/p>
......
民國。
籌安六君子之一的楊度熱淚盈眶,自己終于找到了。
想他這一生,二十歲時高中舉人。
二十三歲投身于戊戌變法,希望通過改革推動國家的進步。
三十一歲憑借自身卓越的能力和努力,做到滿清正四品官員。
盡管官運亨通,但他從未改變初心。
四十歲時幫助袁大頭復辟帝制。
在旁人看來,或許此舉有些荒唐。
但對于楊度而言,這不過是他嘗試拯救國家眾多方法中的一種罷了。
四十七歲時,支持民主共和,最后某光頭卻因自己的野心,背叛了革命。
數(shù)次打擊之下,楊度也絕望過,曾經(jīng)剃發(fā)出家,遁入空門,不想再理會俗事。
可最后還是重振旗鼓,繼續(xù)探索正確的道路,只因他愛的這個國家還處于危難之中。
經(jīng)過漫長而艱難的求索,今日終于看到了正確的道路。
這一刻,他激動得淚流滿面。
朝聞道,夕可死。
即便這條道路再難走,他也要堅定不移的走下去!
......
【定一統(tǒng)雄疆 傳大國泱泱】 秦
【天陣掃邊方 鑄漢姓脊梁】 漢
【昭昭耀萬象 引千古共仰 】唐
【德威服眾邦 安社稷宏壯 】明
【國人從此立 干將作其芒】 新中國
【云程正意氣 攬月下五洋】
【吾等留勝跡 拭目待新章】
【我輩皆炬火 復民族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