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七,寧夏衛(wèi)告急。
十五日左右,京都。
有多名來自邊關(guān)的斥候馳于街道當(dāng)中,因多日趕路,神情略顯憔悴,口中不停大喊,
“邊關(guān)急報,閑者讓道!”
聞言,街道兩旁的百姓自覺避讓,生怕讓那些邊卒胯下牲畜沖撞了己身。
待斥候前往皇城方向后,他們下意識議論紛紛道:
“邊關(guān)急奏?莫非又有戰(zhàn)事發(fā)生了?”
“最近這幾年,邊關(guān)不太平??!”
“...”
有名斥候行至東街門那邊,口中亦在大喊邊關(guān)急報之事。
恰巧這時有馬車經(jīng)過,聽到那斥候口中言論。
馬車?yán)?,頓時響起一名貴婦的聲音,
“不久前,陛下命你們的舅舅去查邊,不知是否與邊疆之事有關(guān)。”
有少年坐在她的對面,不以為然道:
“娘親勿憂,如今咱們大周國富民強,即使真有賊寇來犯,多半也是有來無回?!?/p>
那貴婦點了點頭,道:“前邊就是榮國府,速速去吧,莫要耽擱了?!?/p>
少年笑道:“娘親可是想姨媽了?”
貴婦瞪了他一眼,道:“蟠兒,切記,此乃京都,不是咱們金陵,你行事向來不計后果,來此地,切要處處小心著?!?/p>
這貴婦正是薛姨媽。
她口中的蟠兒,名喚薛蟠,不久前,在金陵打死了人。
幸虧薛家上下打點,才讓這薛蟠免了牢獄之災(zāi)。
此番他們?nèi)刖?,一來是等金陵那邊事情風(fēng)平浪靜,二來皇帝要為公主擇選伴讀。
薛姨媽想讓薛寶釵去試一試。
生得肌骨瑩潤,舉止嫻雅,年方十三的薛寶釵,正坐在薛姨媽身旁。
薛寶釵對于自家兄長的性格甚是了解,知他行事難以收斂,便暗自在心中打定主意,今后定要多多為母親分憂解勞才是。
......
半個時辰后。
皇城,乾清宮內(nèi)。
各部尚書、內(nèi)閣、中書省等一眾高官齊至于此。
龍案前,當(dāng)朝皇帝正看著邊關(guān)各衛(wèi)、各城關(guān)送來的急奏。
站在他正前方的那些中樞大臣們不僅并未因邊關(guān)之事而顯得十分慌亂,反而還有種泰然自若的架勢。
片刻。
皇帝將那些奏章放置一旁,看向身前臣子,問道:
“王子騰到哪了?”
快到知命之年的兵部尚書茹瑺在咳嗽幾聲后,緩緩應(yīng)聲道:
“回陛下,王統(tǒng)制正在巡查大同府。”
皇帝看了他一眼,嘆氣道:“朕聞卿久病不愈,不如先好生歇著...”
話還沒說完,竟被那茹瑺打斷道:“陛下說笑,臣雖年邁,但值此關(guān)頭,豈能安心養(yǎng)???愿效殘病之軀報于陛下?!?/p>
皇帝無奈搖頭,道:“差人告知王子騰,讓他領(lǐng)大同兵力,先去支援寧夏衛(wèi)?!?/p>
左相胡永忠開口道:“回陛下,此事上皇已做安排?!?/p>
皇帝習(xí)以為常道:“那諸卿今日來此,所為何事?”
年過花甲的胡永忠眉頭一皺,“陛下,邊關(guān)戰(zhàn)事關(guān)乎家國安危,臣等來此,自是要與陛下商議此事??!”
皇帝癱坐在龍椅上,“父皇不是早有安排?”
胡永忠作揖道:“陛下,無論為人子亦或為人君,理應(yīng)都不該由上皇事事操心?!?/p>
皇帝險些要被氣懵,“朕說什么做什么,你們都應(yīng)一句上皇已早有安排,讓朕怎么辦?朕能怎么辦?”
說到這里,他故作冷笑一聲,“要不諸卿教教朕?”
以胡永忠為首的諸臣連忙拱手道:“臣等不敢?!?/p>
語罷,茹瑺進言:“上皇雖讓寧夏衛(wèi)附近兵力增援,但仍需派遣一主將人選...”
皇帝深呼吸一口氣,“上皇怎么說?”
茹瑺道:“上皇說,此事理應(yīng)由陛下做主...臣這里倒是有個合適人選,鎮(zhèn)國公之孫,世襲一等伯牛繼宗或可堪大任。”
其實眾人都很清楚,此番邊關(guān)之戰(zhàn),不過就是韃靼需要一些過冬的糧食,給了,他們便也退兵了。
若是不給,打個幾仗,韃靼自然也就知難而退。
誰去,誰都能賺到功績。
茹瑺是上皇一手提拔上來的老臣,他自然要為上皇考慮。
上皇執(zhí)政時,頗為依仗四王八公十二侯,也就是朝中的那些勛貴們。
所以,茹瑺定是要推薦勛貴子弟。
皇帝瞪了他一眼,“朕還有個合適的人選,定能擔(dān)當(dāng)大任?!?/p>
茹瑺連忙道:“陛下,王子騰資歷尚淺,不足服眾?!?/p>
皇帝笑了笑,“誰說他了?朕打算...御駕親征!”
親征?
此話一出,諸多官吏臉色終于有了變化,不再保持淡定,而是陸續(xù)開口道:
“陛下,您乃天下之主,萬萬不可擅離中樞?!?/p>
“陛下,朝中事務(wù)繁忙,不可一日無君!”
“請陛下三思!”
“...”
皇帝去歲登基,今歲改元,急需在朝中樹立威望,而戰(zhàn)爭是獲得威望最快的方法。
“朕意已決,上皇那邊...朕自會去說,卿等無需再議?!?/p>
“眼下,胡相,由你統(tǒng)配戶部、工部、兵部,準(zhǔn)備出征事宜。”
“朕這次,要舉十萬兵,一舉殲滅韃靼主力,爭取十年內(nèi),不教胡馬再度陰山?!?/p>
待諸臣離去,約有一刻過后,皇帝來到大明宮。
此處乃上皇清修之所。
皇帝來到一處幔帳前,深深作揖道:“父皇,兒臣來向您請安了?!?/p>
沒過一會兒,幔帳內(nèi)才傳來一道不緊不慢的蒼老之聲,
“吾兒出息,竟要御駕親征?”
皇帝低頭鎖眉,思慮片刻,道:“在兒臣看來,韃靼此番南下,其因有三?!?/p>
“其一,謀取河套地域,那里有肥沃的草原,是天然的放牧場。”
“其二,韃靼今歲遭災(zāi),阿祿臺行劫掠之舉,是想逼我天朝贈予糧草,幫他們渡過天災(zāi)?!?/p>
“其三,兒臣去歲登基,民間盛傳宮中有變,阿祿臺想一試虛實,更想讓兒臣這個皇帝顏面掃地。”
“是以,若兒臣不去親征,勢必會讓韃靼小覷,認我天朝可欺,兒臣若親征,可讓韃靼知我天朝態(tài)勢?!?/p>
待話音落下,他久久未聽到回應(yīng),當(dāng)下心亂如麻,眉頭愈發(fā)緊鎖。
許久之后,才聽到上皇開口,“你執(zhí)意親征,可還有其它念頭?”
皇帝心中一凜,面容上故作淡然,搖頭作揖道:“兒臣一心為家國天下,絕無一己私念?!?/p>
不見真容的上皇又道:“此戰(zhàn),你想要一個怎樣的結(jié)果?”
皇帝道:“兒臣誓將韃靼趕出陰山,逼他們乞降?!?/p>
良久,上皇道:“去吧?!?/p>
聞言,皇帝松了口氣,緩緩?fù)顺龃竺鲗m。
站在殿門前,他朝著已然墜落的一抹余輝,伸了一個大大的懶腰,心情有說不出的通暢。
這時,緊跟在他身后的太監(jiān)夏守忠小心提醒道:“陛下,戴公公在看您呢。”
“哦?”皇帝一轉(zhuǎn)頭,果然看到了大明宮掌宮太監(jiān)戴權(quán),隨后,又不動聲色的大踏步離去,連御輦都未乘坐。
......
話說今日來自鎮(zhèn)遠關(guān)的斥候李川將急奏送往內(nèi)閣之后,便找人打聽榮國公府所在。
他受嬴淵所托,要將玉簪盒親自送到賈迎春的手中。